我省民族地区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2014年,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月22日,记者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全年,贵州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2845.18亿元,约占全省的30.9%。
贵州省民族地区包含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08个民族乡。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
据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介绍,2014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族地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经济:三个自治州排名2、3、4
“贵州省3个自治州、10个自治县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845.18亿元,约占全省的30.9%,其中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增速排全省第二、三、四位。”徐飞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去年贵州省民族地区的发展态势。
据介绍,全省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3715.8亿元,约占全省的22.6%;工业增加值698.09亿元,约占全省的17.9%,3个自治州工业增加值增速均排全省前三位。黔东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为14.9%,排全省第1位。另外,黔南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757元、7278元,均排全省第3位,全省综合测评,黔南州排位第三。
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中,就有7个民族自治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位在前10的有3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位在前10的有4个;工业增加值增速排位在前10的有4个;综合测评排位在前10的有2个。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民族地区能源产业、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非金属精细化工、特色轻工业、民族制药业等加快发展。三个自治州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1951.74亿元。
去年,全省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酒、烟、茶、药和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旅游业、服务业发展。全省现有民品企业84个,民贸企业2562个。全省民贸民品企业总产值907.6亿元,就业人数约16.8万人,流动资金贷款总余额203.58亿元,其中享受优惠利率的贷款余额91.66亿元。全年,共为民贸民品企业减免税收1.9亿元,民贸民品企业享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48亿元,其中:为民族药企业减免税收9024万元,民族药企业享受贴息6142.2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民贸民品企业特别是民族药等产业的发展。
在“5个100工程”中,贵州省在民族地区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的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已建成101个省级农业园区,引入和培育企业96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73家),专业合作社1207家;民族自治地方52个景区已列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范围。
民生:重点抓好教育和文化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分别达到4548元和203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6%和16.7%。
目前,全省已在民族乡镇开工建设中心幼儿园168所,高中8个,中职学校31个。在民族地区的“9+3”计划中,贵州省对报考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照顾的政策,逐步扩大省内高等院校民族预科招生规模,对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
在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在不通宵汉语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师特岗计划”,推进“双语和谐示范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培育和扶持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省打造好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20个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系列节庆。
另外,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现了全省全覆盖。投入2.73亿元,改造了88家乡镇卫生院、561个村卫生院、3个县级妇幼保健院、165个村级计生服务室,有效地改善民族地区群众就医条件。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稳步推进。
落实民族地区小康路建设资金55.61亿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9.05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基础建设:民族地区高速路达1978公里
2014年,穿越黔南州、黔东南州的贵广高铁已建成通车;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高速公路里程达1978公里,已有41个民族地区县通高速公路,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已率先开工建设;罗甸、威宁机场前期工作正加紧进行。新开工建设了18个骨干水源工程和14个中型水库,解决了民族地区128.11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
扶贫:118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我省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徐飞表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村寨贫困落后程度更深、面更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低,具有代表性。“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尽快实现富裕,达成小康,是我省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4年,全省补助资金10.04亿元,安排扶贫生态移民10.49万人;投入“三州”及民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20.23亿元,占全省的56.5%;118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实现了“减贫摘帽”。 ( 李柏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