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让民族地区在发展中掉队 筑就民族团结中国梦
流云笼草木,碧水绕青山。美丽的平塘县东部,坐落着贵州省唯一的毛南族乡镇——卡蒲毛南族乡。
毛南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少的民族。过去,由于卡蒲毛南族乡深居大山,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这里的毛南族同胞长期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
扶持毛南族脱贫致富,就是扶持一个民族脱贫致富;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发展了,对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毛南族帮扶力度加大,卡蒲毛南族乡经济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面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2014年已突破6000元。如今的卡蒲毛南族乡已经建成为一座交通便利、民族风情浓郁的省级示范小城镇。
卡蒲毛南族乡的变化只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尤其是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后,各种政策措施向民族地区倾斜,贵州省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
多姿的民族之花,正在多彩贵州大地上绚丽绽放,共同筑就着民族团结的“中国梦”。
“政策套餐”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
贵州省虽然不是民族自治区,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民族地区县达36个;全省三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6个县,民族地区县占42个;全省745万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占60%以上……
可以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对贵州实现同步小康伟业举足轻重。
2012年1月12日,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实施,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贵州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贵州省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3年1月,省委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就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贵州省还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加快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针对性、操作性强、涵盖面广、特色鲜明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共78件,初步形成了全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2008年,贵州省建立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0年后,又先后建立民族经费增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统计监测、民族关系反馈机制、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等。民族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为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立体交通铺就民族地区腾飞之路
贵州省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山区。长期以来,交通瓶颈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2014年11月25日,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开工仪式在独山县举行。环省高速的建设,将破解贵州省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瓶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引领南部三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通车,横跨贵州省黔南、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地区率先进入高铁时代。
随着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加速,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乡村公路如蛛网般延伸到村村寨寨。截至今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高速公路里程达1511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里程46%,乡镇通油路率和建制村通公路率达100%。此外,贵州省还将在三个民族自治州重点建设公路和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示范工程。
到2018年,三个民族自治州将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3900公里,农村公路沥青(水泥)路里程达到3.8万公里。实现三州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运、100%的乡镇有客运站。基本形成以南北盘江至红水河为主,清水江、都柳江为辅的“一主两辅”水运通道。
倾力扶持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贵州省编制了《“三州”等民族地区发展规划》,《规划》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资源、区位、气候等资源自然禀赋,进一步细化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目前,3个自治州已全部被纳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
2014年上半年,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完成生产总值895.39亿元,占全省的23.7%,其中黔东南州增长15%,增速居全省第一,黔南州增速14.8%,排位全省第二。
近年来,贵州省全面加快少数民族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强就近就地吸纳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能力。
布依族村民舒明勇9年前从浙江返乡创业,在紫云自治县创办了明勇气门芯厂。“这个厂是当时紫云坝羊乡少数民族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带头发展的第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政策扶持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说起企业的发展历程,舒明勇感触很多。
如今,该企业气门芯年生产量可达6000多万枚,企业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带动当地2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按照国家民贸政策,贵州省从信贷金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支持政策等四个方面加大对民贸县内的民贸企业和国家几部委批准的定点生产企业的扶持,切实把国家民族政策用足用活。
据统计,这一政策有效助推了民族药业快速发展,其总产值从2006年的85.2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200亿元。
下一步,贵州省将结合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好黔东南、黔南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黔西南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结合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村寨,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扶贫攻坚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
对榕江县计划乡摆拉村苗族村民潘永祥而言,2013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包括他在内的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贫困村303户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整体搬迁入住榕江县城丰乐安置区。
过上新生活的潘永祥掩饰不住兴奋和感激的泪水:“政府帮我们搞培训、找工作,小区环境好,孩子可以就近读书,原来村里的老师也过来了,一样搞双语教学。”
贵州省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民族地区。在扶贫开发中,贵州省从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倾斜,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
通过在民族地区优先实施教育“9+3”计划、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分享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2011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22.8亿元,其中投入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70.39亿元,占全省扶贫资金总投入的59.4%;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2221个,占全省已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4000个的55.5%。
“十二五”以来,民族地区年脱贫人口达49.37万人。2013年,在贵州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36个民族地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6%以上。
当前,贵州省扶贫开发正不断推进精准扶贫、提高素质“拔穷根”、特色产业“换穷业”、扶贫移民“挪穷窝”等措施,全方位打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条形码”
表现贵州省苗族人文风情的电影《云上太阳》获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电视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
一个个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是贵州省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写照。
位于清镇市红枫湖景区虎山彝寨,是全省500个特色民族村寨之一。2010年,该寨被指定为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风情旅游接待点。清镇市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相继对寨里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现在,寨子里已经有13户人家经营起了农家乐,已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每户年均收入3万多元。
在贵州省实施的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扶持计划中,像虎山彝寨这样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得到建设和发展。
此外,贵州省还通过省长基金助推17个世居少数民族迁徙史、代表性服饰(头饰)、文化史、文学史、哲学思想史、传统节庆文化等专项研究。加大了对“水书”“锦屏文书”、古彝文等古籍文献的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建立起“锦屏文书”文斗村村级保护点,建立了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和民族古籍专家库,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教育、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活动,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省的稳定。
当前,贵州省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突出抓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小康措施落实等工作。让团结之花璀璨绽放,让发展成果共同分享,推动民族工作实现新发展。(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