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召开

08.10.2015  11:28

“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召开

刘晓凯、班程农、顾久、禄文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吴军主持

  刘晓凯强调: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使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用战略眼光去认识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9月18日,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为切实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陈敏尔的讲话精神,把贵州民族文化这个宝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我省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9月30日下午,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召开“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省政协副主席班程农,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省人大原副主任禄文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吴军主持座谈会。

  刘晓凯指出,最近,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曾在两次重要讲话中提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一是9月18日,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同时讲到怎么样抓好“三传”(传人、传承、传播)。二是9月24日,在出席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指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 过去在谈到贵州的各种资源时,虽然也强调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作用,但立意都没有陈敏尔的高,使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用战略眼光去认识民族文化,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刘晓凯强调,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论述,作为引领我们做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思想、行动和工作的武器,指导实践。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文化能“化”什么?你“化”不了别人,就会被别人“化”了,因此,民族文化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分析研究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一定要有全球视野,不能停留在贵州的角度来看问题。三是要围绕打造文化品牌来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树立自信,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这个目标来打造好品牌。四是民族文化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民族民间工艺品、广播影视、文化演出如不与产业相结合,就没有生命,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五是民族文化要与市场相结合。现在所说的保护已不是原来单一的保护,而是要把民族民间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做,利用市场来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没有物质做基础的文化是不牢靠的。六是要以品牌战略为引领,以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需要载体和形式表达,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落脚点要放在品牌建设上来,以企业作支撑。要注意同质性的问题,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七是要树经典。以故事、小说、歌舞、电影电视手段,通过现代传媒把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八是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贯彻落实陈敏尔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有行动、有活动、有举措、有品牌、有成效。

  就如何抓好陈敏尔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刘晓凯对省民宗委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对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怎样推动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发展等建议进行梳理,对具有可行性的建议要进行专项扶持,既要在“知”上面下功夫,也要在“行”上面有举措。二是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讲了两个“宝贝”,一个是生态文明,现在生态文明有了一个“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要积极思考在民族文化上应打造怎样一个品牌。

  班程农指出,过去对贵州优势的认识,无非就是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将贵州民族文化定位为“宝贝”,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第一、要增强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理解的美美与共就是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也要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必须要有包容性。第二、要增强承担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责任感。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常严峻,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如果协调不好、控制不好,就会带来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消失。提出民族民间文化是“宝贝”,就是要引起我们的的高度重视,在如何传承和发展上做好文章,承担历史责任。第三、要发挥好民族珍宝的正能量,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即将迎来两高时代,今年年底全省就要县县通高速,有专家预测贵州在未来三五年将会迎来一个旅游井喷的时期。但我们要打什么牌?如何结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做好旅游业?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发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正能量,让这样的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变为精神财富,成为推动贵州发展的强大动力。珍宝不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应该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看,在抓工作中需要细致去做,系统去做,搞好研究和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顾久就“如何珍视贵州的民族文化,创新贵州的民族文化”谈了三点意见。他说,首先,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人群生存的整个模式,包含着人是怎么适应自然,谋求生存发展的;他们是怎么抱团,怎么聚群的;他们是如何安顿自己心灵的。安顿心灵一方面是情感的安顿,另一方面是在一个符号系统下的理性的安顿。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把这个系统叫做人文的世界,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被文明教化,就是文化。有时候又把安顿心灵的这个系统叫文化。其次,应该要珍视它。贵州同周边的文化圈有接触,也有交融,但是由于地形原因,也有着自己的本土文化风格。就是在省内,也容易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民族文化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以精英为代表,这些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有一种积极有为、舍我其谁,勇于走出大山,为整个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精神,使贵州能够融入中华大文化的格局;另外一类则以广大的各民族农民作为代表,有着传统的道家风尚,清静无为、手持不争,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态度,为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保留了一份特殊的文化。这两类文化就像一只鸟的双翼,都非常宝贵,值得珍视。第三,创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不是守旧回归,而是在当下新的历史阶段,回头认清自己的“宝贝”,走出去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思考在传承和传播贵州民族文化的同时,如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需要用一两代人去打造一个贵州新文化的框架。

  禄文斌指出,把民族文化作为“宝贝”,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民族文化作为贵州后发赶超的主力军,有很大的潜力。历史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旦发掘出来,对社会经济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要抓住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地——村落。现在的村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非常繁荣的,第二种是有旅游资源的,第三种是虽然有民族文化的根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所以,要发掘,要发展,要抢救。二要以产业为基础,项目为依托。民族文化发展如同扶贫,没有造血功能,纯粹靠国家的投入或筹钱,都是发展不起来的。三是要以资金为支柱。资金应该直接面对要抢救的民族文化,列一个项目出来,到底要抢救些什么,这样我们就能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抢救的角度,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资金投入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四是要注意人才。人成事兴,人亡事废,现在有很多专业人才,如手工艺、民族歌舞、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消失得很快。省民宗委在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进了各民族双语人才、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但仅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一起使劲,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座谈会上,来自全省文化、新闻、社会科学、文联、民族研究、大学院校、各民族学会(研究会)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贯彻落实陈敏尔的讲话精神,保护、传承、传播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推动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健康、和谐、有序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据悉,在学习陈敏尔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后,刘晓凯和吴军立即就如何认识理解,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作出工作部署,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进行汇报。此次座谈会是《刘晓凯部长、吴军主任关于落实陈敏尔同志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报告》的工作部署内容之一。

  省民宗委巡视员刘晖出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