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我省参演剧目《巫卡调恰》成功展演

12.09.2016  12:43

  悠扬的古歌、燃烧的火塘、古老的枫树、激越的鼓点,绘就成一幅幅苗家温馨、和谐而美好的生活场景。9月9日、10日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贵州代表团参演剧目——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苗语音译:外婆的歌谣)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成功展演。

  中央纪委驻中组部纪检组长喻红秋,省政府副省长陈鸣明,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段敦厚,中储粮总公司原总经理、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包克辛,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张健,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省民宗委主任吴军,省驻京办主任武桂芳,省驻京办纪检书记钟志刚,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演出部部长、北京演艺集团演出总监郄春来等领导和嘉宾与观众一起观看演出。

  《巫卡调恰》是我省打造的一部植根于苗族生活和文化沃土、具有强烈形式感、饱含深邃文化底蕴和艺术穿透力的创新型艺术作品。全剧分为《序幕》《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尾声》六个篇章,总时长70分钟。由20位来自贵州黔东南黄平县的演员(80%是苗族)倾情诠释。剧目通过巫卡(外婆)吟唱古歌这一主线,诠释了苗族人创世观,反映了古代苗族人的农耕文化、苗族迁徙史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等。

  演出中,那沙哑而温婉吟唱的古歌,人们仿佛看到了苗族祖先们过黄河、越长江、爬高山,背着儿女、牵着老人,一路迁徙,在舞台上的火塘边、枫树旁,苗族先民跟随着千年的节奏,从远古一路走来,烽烟散尽,苗寨安居乐业,苗家人尽情享受着那份和平静谧,当“巫卡”(外婆)的歌谣再次响起时,把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了童年时光。

  剧目总导演龙阿朵告诉记者,“巫卡”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在苗寨,孩子们在外婆温婉吟唱的神秘古歌中慢慢长大,童年很多抹不去的回忆是她创作的缘起。《巫卡调恰》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在民族传承与现代表现之间寻求突破,展现出一幕幕演绎生动浓烈、自由神秘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龙阿朵表示,会演取得成功,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无限生命力,增强了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

  来自北京市建工集团的吴雯女士兴奋地说,看了来自家乡贵州的这台节目,比较激动,也很震撼,它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家乡的火塘和炊烟。小时候,家在农村,山高路远,不通公路,全村人烧火做饭都是用木材,所以火塘是一个家的中心,父母劳作回来在火塘做饭,饭菜虽然简单,但可口醇香。晚上,孩子们会围着火塘,一起听外婆讲故事,今天观看了演出,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巫卡调恰》由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山水空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经过专家的遴选,从全省各地上报的19台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省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两台剧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