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创建

25.11.2015  10:12

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创建

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指出:“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善作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场、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9月18日,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9月24日,陈敏尔书记在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上再次强调:“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为我们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创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9月30日,我省召开了“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专家座谈会, 来自全省文化界、新闻界、社科界、文联、大学院校、民族学会(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贯彻落实陈敏尔书记讲话精神,保护、传承、传播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构建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推动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健康、和谐、有序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就是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宝贝”的很好载体,要深刻认识到这个“宝贝”的重要意义,要用这个“宝贝”来推动小康、富裕百姓。

   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和传承着多姿多彩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创建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品牌。雷山郎德苗寨等15个民族村寨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全省有426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民族村寨占90%。二是保护和传承了优秀民族文化。侗族大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飞歌、彝族火把节、苗绣等12项民族文化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三是有力带动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西江苗寨、肇兴侗寨、惠水好花红等正在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新名片,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传统手工业正在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民族特色村镇已成为我省后发赶超的优势资源。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进程的强力冲击。省政协副主席班程农提到,一次征地拆迁,30多个民族村寨消失了,很可惜。由于长期的经济落后,一些群众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落后的,甚至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与落后、贫穷和土气划等号,把这些珍贵的“宝贝”当做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包袱。有的盲目跟风“打造”所谓的“新民居”,热衷于“涂脂抹粉”,随意硬化、绿化、白化、亮化,把古朴的青石板、石砌路拆掉,把饱经沧桑的夯土墙石墙砖墙统一刷得白亮光洁,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村落整洁了、漂亮了,但这种“千村一面”破坏了特色村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造成民族特色村镇历史记忆的消失。二是火灾的破坏十分巨大。我省民族村寨大多数是木质结构、房屋连片的村寨,火灾是最大的隐患。据统计,1991年至2006年间,黔东南州共发生村寨火灾1400多起,其中重大火灾114起,特大火灾69起。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被毁掉,像锦屏县文头村上寨、镇远县报京侗寨等都被火灾付之一炬,让人心痛。三是文化传承出现“断裂”。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普遍,传统民族建筑建造、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传统手工艺等传承人青黄不接,有的已经后继无人,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保护与发展手段比较单一。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主要还靠政府部门投入,社会资本、群众参与的力度不够大,造成了政府投入有限与保护任务繁重之间的尖锐矛盾。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下功夫加以解决。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纲。民族村寨的新路怎么走、怎样创新发展?我理解,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写好“特”字这篇大文章,真正搞清弄懂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怎样发挥特色?比如黔西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村寨无论从形态还是文化内涵都要争取有别于汉族、不同于苗族。一些民族文化符号,比如我们早上看到三岔河的图腾柱、纳孔村的钟鼓楼,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内涵、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历史,要讲清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省有54个民族,其中17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也都各具特色,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把民族特色真正发挥出来。

   二、强化领导、突出重点,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任务落实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最重要内涵,需要我们用“宝贝”的战略眼光去认识它,用辩证思维去保护与发展它,让它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创建和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建设中熠熠生辉。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工作,是新时期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表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之中,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统战、民宗、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发挥职能、密切配合,整合资金资源,科学安排项目,强化政策支持,确保见到实效。

  二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建好美丽家园。要突出现代引领,注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长期保存。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使民族村镇的保护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

  三要注重保护和发展的内容。文化是民族特色村镇的灵魂,失去了这个灵魂,民族村镇这个“宝贝”就会黯然无光。要把村镇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这种风貌统筹起来,保护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以及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群众得实惠,要增强群众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鼓励群众将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日庆典、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文化记忆,留住特色村镇古朴原真的生活气息,留住特色村镇的人文内涵。

  四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民居、建筑维修和改造,也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要抓住重点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加快发展村寨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村寨保护发展与乡村旅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结合起来,壮大村寨经济。只有村民富裕起来,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五要因地制宜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我省共有5000多个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村寨分布面广,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格局,这是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要注意保护多样性,突出保护好自然风貌、建筑风格、民间风俗、民族风情和特色风物,为原住民留下美好家园,为城里人留下美丽乡愁,为旅游者留下美妙回忆,避免“千镇一面”“千寨一面”。要以特色小镇为中心,以特色村寨为辐射点,打造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廊带,发挥地域优势、民族优势,让民族村寨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家园和精神家园,真正实现“特色村寨,让生活更美丽,让城里人更向往。”

  六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要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总体规划、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基本保障、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等方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要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见,保障群众权益,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参与到民族村镇保护发展中来。要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村寨建设的规划设计,为村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资金支持。特别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高等院校作用。贵州民族大学、黔西南兴义学院、黔南师范学院、凯里学院等民族院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立足贵州本土,在贵州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上出特色、上水平,把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整理出来、保存下来。今天在纳孔村,有人说布依族有对竹子的崇拜,有人说是多神崇拜,也有人说是对鸟的崇拜,这些问题都要研究,这些就是文化。

  七要认真借鉴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欧洲、北美许多国家,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较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韩国还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他们的民俗村落一样保存得很完整。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好民族村镇,走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让民族村镇成为城镇化的靓丽风景线。

   三、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抓好“五个一批”工作

  一要在普查的基础上继续命名一批。我们现在的统计还不是很精准,要力求精准精确,建立民族特色村镇大数据库,精准掌握、动态分析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状况。要继续抓好民族特色村镇命名工作,省民宗委可以自己命名,也可以联合住建、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联合命名。要通过命名引起各级干部、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要健全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验收评估标准体系,定期督促检查和评估,确保建设成熟一个验收一个,把保护发展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要加强对外宣传,开展专题宣传推介活动,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民族特色村镇的独特魅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保护发展民族特色村镇的良好氛围。

  二要以旅游带动开发一批。开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死保护就是保护死”,不开发没有前途,只有在开发过程中,真正认识到民族村寨是“宝贝”,才不会轻易丢失。西江苗寨正是通过发展旅游,既富裕了百姓,又有效保护了特色村寨。要发挥旅游经济的导向作用,加大民族特色村寨开发力度,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建好酒店客栈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要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民族特色村寨观光旅游,让村民更多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分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还要高度重视民族特色村镇安全,大力实施寨改工程、房改工程、水改工程、厨改工程、电改工程,其是要高度重视防火设施的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三要争取财政支持保护一批。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先支持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有效整合村庄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等专项资金,避免资金分散。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等投融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对于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村镇,比如一些交通还不太便利、居住环境还比较差的村寨,要先保护起来,不要轻易拆除。

  四要恢复、重建、改建一批。要根据村寨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恢复、重建和改建。对于地处旅游区内的特色村寨建设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为目标,新居群落建设要增进民族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美化环境。对于贫困地区特色村寨要以维修、部分改建特色民居和建筑,不宜大改大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寨,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可以将新建民居纳入村镇建设范围之内。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民居和建筑,应当以维修、部分改建为主,保护其原貌;对于损害严重必须维修、改建的民居,要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改建,增加其安全性。

  五要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打造一批。每个地方、每个民族村寨都有自己的特点,打造民族村寨要突出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和当地民风民俗、民族文化相契合,不能新的旧的“两张皮”、两种风格。要制定好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规划,要考虑怎样把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符号等体现到村镇建设中,彰显地域和民族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民族的风格,是什么地方的村寨,能够留得下记忆。要抓紧研究出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条例,依法开展保护发展工作,坚决杜绝大拆大建和拆旧房建洋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