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节庆活动为平台 传播贵州民族文化“好声音”
一、充分认识民族节庆活动在雷山的生动实践
苗年是雷山巴拉河一带苗族民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是在农历十月卯日,这是一年农活过后获得收成,民众欢欣鼓舞,在农闲中欢庆丰收,庆祝一年劳有所获。今年苗年活动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展示为主题。苗年中,苗族民众要娱乐5天至9天左右,主要以跳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斗鸡等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青年男女可以游方交友、谈情说爱,亲戚朋友们要互相往来,走访喝酒、叙友情和拉家常,这也说明苗年是一个娱乐节日和交往的节日。
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重点抓好“苗年”“鼓藏节”为重点的节日文化。自2000年以来,采取“政府引导、民间主办、全民参与”等方式,连续十四年举办了一年一度苗年、十三年一度鼓藏节文化活动,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西江千户苗寨馆、西江苗族博物馆、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等机构,成立了郎德上寨村寨博物馆、乌东村民俗陈列室、陶尧苗族语言文字陈列室、西江苗族鼓藏头博物馆、活路头博物馆等,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提高了苗族群众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自觉。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保护。二是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雷山县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到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由2.56万人次增长到47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12.5万元增长到37.6亿元;今年接待游客量有望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7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民族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极大地拉动了周边各县景区(点)的旅游经济,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增加了全县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三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全县文明水平和美誉度得到提升,扩大了雷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人才,挖掘提升和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歌舞节目,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二、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
人类学家特纳认为,“节日是人类发明的最大规模的仪式,节日不仅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更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我们中华民族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其深远宏阔的文化历史中,亘古不息地展演着姿态万千的节庆活动。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传承至今,许多节庆已凝塑成记忆民情风俗和信仰旨趣的动感样板,成为彰显特色文化和张扬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正在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会的特殊角色。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青山绿水中劳动、生活、交往和奋斗,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群众古老而又鲜活的记忆和梦想。“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我省民族节庆的真实写照, 苗族苗年、布依族“六月六”、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仡佬族吃新节等一千多个民族节庆贯穿全年,我省也因此获得了“千节之省”的美誉。民族节庆是展示民族文化、发展特色经济、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文基因库。民族文化之所以是宝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拥有这个丰富的人文基因库。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不断开放,民族节庆的保护、传承、发展也面临着突出问题。有的民族节庆活动正在变异或消亡,节庆活动主体逐渐减少。比如苗族游方,本来是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传统活动,由于很多苗族年轻人都外出学习打工,参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个节庆。有的节庆活动与民族文化结合不够;有的节庆活动内容重复,同一个民族的不同节庆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的特色。认识好、挖掘好、保护好和开发、利用好我省民族节庆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省委召开了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强省工程”。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多个场合强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各族人民以山相安生,以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贵州歌舞、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美誉,构筑起多彩贵州令人敬仰的山地文明大厦”。这些讲话论述让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要以这些讲话论述为引领,认识和理解民族节庆文化。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集中展示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文化特征,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比如,提到泼水节,就会想到傣族,提到火把节,就会想到彝族。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节庆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民族节庆承载了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生活交往的凝练,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本民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共同的习俗,增进了本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节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助推器”。民族节庆活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丰富平台,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认知,推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节庆文化是贵州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传家宝”。省委书记陈敏尔说,贵州有两个“宝贝”,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多民族文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现在越来越多的外省游客来到贵州感受多民族文化魅力,最直接、最切身感受到的就是民族节庆活动,民族节庆已经成为“贵州印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贵州多民族文化珍贵的“传家宝”。
三、以节庆为重要平台,传承好、传播好各民族优秀文化
每一个民族节庆,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展示,都是一次歌舞文化的展演,都是一次饮食文化的推广,都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每个民族,都通过一个个节庆活动传承着、延续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断。我们要把民族节庆活动作为重要平台,传承好贵州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好贵州民族文化的“好声音”。
一要加大挖掘和保护力度。只要民族节庆不消失,民族文化就不会消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节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节庆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调查统计摸清全省民族节庆的家底,指导一批目前初见成效的民族节庆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扶持一批频临消失的民族节庆重新繁荣发展起来,挖掘打造一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节庆活动。特别是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人、传承、传播。要培养好传人,鼓励开展传习活动,通过口口相授、言传身教,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业务过硬、技术精湛、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源源不断增强民族节庆活动的生命力,把民族优秀文化的“传家宝”传下去。
二要讲好民族节庆好故事。每个民族节庆都有其历史来源和价值取向,都有令人向往的传奇故事。民族节庆中蕴含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民族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研究院,要充分发挥作用,多到基层去走访,收集整理各个民族传统节庆背后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并加以弘扬光大,让节庆成为人们心灵的向往。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努力做到广为人知、天下人知,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要培育和打造民族节庆品牌。我省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但民族文化品牌打造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施好民族节庆品牌战略,民族品牌的名称要简单、简约、朗朗上口,好说、好听、好记。每个民族都要挖掘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具有差异性,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民族的活动、是什么地方的节庆,擦亮贵州多民族文化名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做到有文气、汇人气、聚财气。
四、以节庆聚优势,推动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强省建设
多彩民族文化是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优势,也是各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保障。不能自娱自乐,要注重民族节庆与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注重民族节庆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要以节庆活动凝聚文化优势,推动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一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省地处川、渝、滇、湘、桂之间,历史上就是西南民族流动的大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十分稳固,很多民族自治县都居住着两个以上的民族,比如威宁自治县同时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5个主要民族。一个民族举行节庆,往往其他民族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要把民族节庆作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节庆活动不仅有娱乐功能,还承担着文化教化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很多民族节庆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祭拜祖先是很多民族节庆必有的活动,体现了不忘祖;仡佬族的吃新节,可以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摘取新熟作物不受阻拦,表达了团结友善的友邻关系。要注重发挥民族节庆的教化功能,借助历史悠久、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民族节庆,找到民族节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因势利导开展好群众性教育活动,把“道德讲堂”搬到节庆中来,引导各族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凝聚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推动民族节庆发展,本身就是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的过程。有的节庆活动是多个民族共同的节庆,比如苗族、布依族、壮族、畲族、羌族都过“四月八”节,有的是为了纪念先祖,有的是为了祭祀牛神、祈求丰收;侗族和仡佬族都过吃新节,只是时间不同,等等。共同庆祝同一个节日,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果,是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要通过推进民族节庆发展,深化“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繁荣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省八个民族学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展。各级统战、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和学会的交流合作,携起手来,着力形成各有侧重、良性互动、互助合作的局面,切实把民族节庆活动办起来。通过大家努力,贵州“千节之省的美誉”、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弘扬光大,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