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特派”让问题民生无处“任性”
民生影响民心,民心维系国运。感受着2015年新年喜气,习水县桑木镇大山村上坝组村民陈应海有太多的感慨:前年危房改造村里给了他1万元危改资金,这钱是怎么个来路,他一概不问,问了村干部也不会多解释。“这种‘政策贪污’我们习惯了!”
而今的陈应海,思想在发生着变化——“1万元危改资金,是国家按危房等级为我们农民解决的,而非镇里、村里的干部帮助解决的。终于弄明白了,不然我还得记他们一个人情呢!”
边远山区农民发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源于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期间一场前所未有的民生特派工程的实施。
民生特派发端于毕节市。由于对民生资金、民生项目、民生政策的监督十分有效,也能发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作用,省纪委要求在全省推广。
结合遵义实际,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我市立即行动起来,对全市民生事项进行空前的监督检查,使民生工程真正晒在阳光之下。
“城乡低保、医疗保险、危房改造等等,我市的民生项目达67项,涉及民生资金仅2014年就达300亿元,分配到一个乡甚至一个村,民生资金上千万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一定会因‘缩水走样、跑冒漏滴、吃拿卡要’滋生蚁贪式腐败。”市纪委民生特派工作负责人陶刚表示,开展民生特派监督工作,目的就是让问题民生无处“任性”,让民生真正成为群众心坎上的幸福事。
转职能牵“牛鼻子”
过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大都兼有党委、政府的党建工作或经济工作,而自己的主业常荒疏一边。
据了解,仅市纪委监察局,参与议事协调机构的事项多达128项,而其中与主业有关的却不足20项。县、乡纪检监督部门更为突出,不少领导干部不是兼任指挥长就是兼任小组长,部分乡镇纪委一年到头不办案、难办案,纪检监察作用失去应有功效,从而被群众戏谑地称为“白板”纪委。
同级党委或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民生项目主业部门,理应发挥主体监管作用,然而,由于有纪委监督的依赖性认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主体责任却闲置起来。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书记要是不抓,纪委书记再“折腾”也“折腾”不到哪里去;部门党组书记要是不管,派驻纪检组长能耐再大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发挥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的纪检监察部门与职能部门,都在种别家的“土”,而荒自家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