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全方位帮扶 助力毕节试验区“破茧成蝶”
毕节市一度被称为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区,而毕节市的纳雍县则更是被喻之为贫困的“堡垒”。26年来,民革中央、民革贵州省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整合组织资源,多方汇聚社会力量,对纳雍展开了全方位的倾力帮扶,使这块曾经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的地方蝶变成了美丽富裕的宜居宜业之地。
1991年底,民革中央“结对”帮扶纳雍县。民革贵州省委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上联下引,搞好协调服务,使民革中央的“天线”与纳雍县的“地线”“无缝对接”。对经济、教育、卫生、交通、社会扶贫等齐头并进帮扶。
要致富,先修路。1992年,通过民革中央和民革省委领导的奔走呼吁,纳雍县获得了交通部的1900余万元拨款,贯通了全县的第一条柏油路。
扶贫先扶智。民革中央、民革贵州省委把教育帮扶作为突破口来抓。多年来为纳雍教育发展争取总投资达1200万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捐资500多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5所希望小学,动员民革中央机关捐款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多年来民革中央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帮助纳雍改善卫生条件,牵线北京发景绿色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约60亿元建设纳雍县人民医院。在此基础上,还帮助纳雍争取中国红十字会拨款10万元、省改水办拨款300多万元建立改水点126个,受益群众11.31万人。经过26年的帮扶,纳雍县GDP已突破30亿元,成为全省进位幅度较大的县之一。
2008年来,民革贵州省委深入实地集中调研,向民革中央提出在纳雍县挂牌建立“民革科技生态示范林基地”的建议报告,引起民革中央重视。当年9月,民革中央、民革贵州省委在纳雍县阳长镇核桃寨村建立农业科技生态林基地,计划种植优质香桃、油桃100亩,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1-2个,扶持和培训果农60户。2010年该基地就已实现了规模连片种植,栽种经果桃林达120多亩,涉及4个村民组,惠及400多农户,并于2013年5月全部实现挂果。如今,村民们尝到甜头后,还想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
2010年,民革贵州省委协调资金1000万元,帮助核桃寨村完善村组公路;协调资金100万元,在阳长镇修建农村客运站;协调资金300万元,在纳雍修建电煤货运场。2012年,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积极向国家申请“路沟池集雨科学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到国家资金670万元,在核桃寨村建立“路沟池集雨蓄水”示范基地。2013年10月,民革省委又协调项目资金320万元,为纳雍县新房乡引进了“农村道路硬化与雨水收集”综合项目,对当地抗旱保水、生态恢复以及改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深受百姓欢迎。
近年来,民革中央、民革贵州省委围绕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加大对纳雍县的对口帮扶力度,联系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广东等中东部民革组织及民革企业家帮助纳雍加快发展。从2007年至今,民革贵州省委共协助配合民革中央及中、东部十省民革组织来毕节纳雍开展帮扶调研40多次,捐赠500万元分别在纳雍县新房乡、勺莴乡、王家寨镇等乡镇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中心4所,建希望小学1所,捐赠100万元对青山村52户居民进行危房改造,捐资修建“同心水窖”20个,资助贫困学生200多名,引进无机石头粉纸和总溪河旅游开发等项目16个,涉及投资25亿元。 (陈恒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