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向京津:黄河岸边的丹江“一家人”
到了周末,这里往往爆满
人民网郑州6月15日专 在河南荥阳市城关乡上集社区,有一处“一家人”渔庄。这座外表看起来普通的农家乐却常常食客爆满,20多个房间一个周末最多要接待300多客人。
“鱼头汤、炸鱼排、红烧黄鱼、酸菜鱼……”全鱼宴是这里的招牌菜。在紧邻黄河的荥阳市,做鱼并不新奇。真正新奇的是,这里的人,这里的鱼都来自于千里之外的丹江口。
丹江鱼,丹江厨师,丹江味道,这是“一家人”农庄能在渔庄林立的黄河岸边成功的独特“秘密”。南水北调干渠在荥阳与黄河相遇,聪明的淅川移民也将千里之外的丹江鱼带到了黄河岸边,在这里生财致富。
村民罗文昌是“一家人”的老板,2011年10月,罗文昌和600多同乡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家淅川,在千里之外的荥阳开始新生活。转过年的3月份,罗文昌承包了这座专为移民盖的饭店。
“当时咋也想不到有今天,刚过来人生地不熟的,要不是村里跟政府支持,说啥也不敢冒风险干这生意,赔了家底儿都没了。”罗文昌说。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罗文昌自己筹了一部分钱,又贷了款,重新装修。70多亩的农庄不仅有餐饮还有大片的果园、菜园,休闲设施。
“在老家时候我就喜欢吃鱼,想着既然咱是移民,就打移民牌子。把跟这边儿不一样的老家淅川口味、淅川做法的鱼弄过来卖,没想到一下火了。”罗文昌说。
为了保证地道正宗,罗文昌从老家请了6个擅长做鱼的大厨。鱼则是拜托老家打渔的亲戚在淅川打捞,然后用氧气车拉到荥阳,每星期一次,用量稳定在两三千斤。
“一家人”农庄很快让罗文昌腰包鼓了起来。除去交给村里的承包费,他一年能挣十几万到二十几万,比在老家翻了近10倍,以前在家骑摩托车的他现在开上了“洋气”的帕萨特。
谈到以前的生活,罗文昌不无感慨:“家里每次来人跟着送鱼,都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羡慕的不得了。搬过来之后,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其实是有事儿干了,有事儿干就有钱挣,以前在老家大家都很懒散,现在都忙着挣钱,各方面就都好了。”
600多人的上集社区有三家这样的农家乐,都是移民在经营,服务员也大都是本地人。村民们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工资外,还可以从每年的承包费中拿到分成,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一些荥阳当地的村子。
上集社区书记刘建峰却对现状并不满足。当年正是他为村里的第一个集体经济取了“一家人”这个名字。在他心中,村集体经济还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村里计划整合100多亩土地,在原有的农庄之间做观光农业。我们计划把老家的民俗、老建筑,历次移民的实物移过来,打造一个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的观光点,作为我们观光旅游的一个卖点。”刘建峰说。
为此,他们曾经去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等观光农业成熟的村子取经,并请设计院做了长期规划设计。村里已经初步谈成了3—5亿元的社会融资,等规划做完,就要启动项目。
村支书刘建峰对未来很有信心。他认为村子靠近省会郑州,交通便利,又有国家的政策扶持,虽然是最晚一批搬迁的,却可以后来赶超。
“如果项目发展好,我们完全可以成为省内最好的移民村。要想让移民融入当地,就只有好好发展,这也是‘一家人‘这个名字的由来。”刘建峰说。(王玉兴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