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九强化”激活一池“村”水

27.05.2016  18:25

    新华网贵阳5月27日电(通讯员何顺荣 唐林伟)近年来,水城县以“中国凉都·生态水城”为载体,坚定不移地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按照“严管理、放权力、强保障、增活力、促发展、优服务”的要求,着力提升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退出机制、晋升机制,有效破解了村级党组织不强、村干部腐败易发、农村工作开展难、农民群众办事难和党群干群不和谐等问题,切实激活了村级管理服务“一池春水”。

    强化组织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行弱村并强村、小村并大村、边远村并中心村,将全县310个村居合并为200个村居,根据各村人口情况配备村干部职数,3000人以下的村设7名;3000人至5000人的村设9名;5000人以上的村设11名。同时打破地域限制,突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组建了5个“联村党委”,设立了42个“村级党委”,进一步促进各村行政区域的合理化设置,优化了各项资源整合及配置。

    强化资金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全县每年增加资金投入750万余元,将村级办公经费从2015年的2万元提高到5万元,2016年再次将支书、主任月报酬提高到3000元;副支书月报酬提高到2500元;村文书月报酬提高到4000余元(事业编),其他村干部月报酬提高到2000元。经考核合格的每年增加工龄工资100元。确保村级有钱办事的同时,切实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他们的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阵地建设,完善服务载体。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活动室建设、维修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村级活动室的改扩建力度,将村活动室打造成“凝聚党心,聚焦民心”的基础阵地。2015年以来,共整合县级财政活动室维修、建设专项资金,党费和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共计1800余万元,对不能满足吃住要求的67个村活动室进行重建或改扩建,计划2016年将所有村活动室全部提升改造完成,达到村村有食堂,村村建宿舍,让所有村干部上班期间“吃得放心、住的安心、干得顺心”。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力量。畅通村干部“出口”和“入口”,激发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一方面,打通村干部晋升渠道,打破村干部一直为“村官”的现状。2015年,参照公务员招录标准,从乡镇拿出4个事业编招录优秀村干部,目前4名招录人员已到新的岗位就职。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水城县建立健全村干部“后备库”,将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纳入村干部“后备库”,真正把那些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切实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力量。

    强化结构优化,创新队伍设置。2015年,县委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招聘了200名事业编制的优秀大学生到村担任文书,确保每村都有1名国家正式干部,形成村级班子由国家正式干部加职业化村干部构成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村文书直接负责村“两委”公章的用印和管理,形成了阳光透明的印章使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村干部不能腐。同时,增设村级专职纪检员,打造专业的村级纪检队伍,负责对村(居)进行日常监督,让村干部不敢腐,有效破解了村干部腐败易发问题。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完善了从选聘任用到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监督约束的管理体系。在选聘任用上,建立健全统一报名、统一考试、乡级审核录用制度;在提高素质方面,建立完善任前提高履职能力培训、任期拓展视野和提升素质培训等教育培训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采取“基础报酬+绩效奖励”的方式。全面落实村干部考核奖惩、报酬增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一系列制度,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让村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强化简政放权,推动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乡(镇、街道)简政放权制度改革,把村能做的工作交由村来完成,既让基层组织强起来,又让老百姓办事快起来。目前,全县200个村均建成了规范化的便民服务站点,全县30个乡(镇、街道)均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户口登记、低保申请等37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村级完成,并将服务项目、办事流程、办结时限等进行公示,实行绩效评定、动态管理,强化了村民自治能力,减轻了乡镇负担,提升了办事效率,解决了群众找人难、盖章难、办事难的农村“三难”问题。

    强化尽职履职,激发内在潜力。全面实行每天8小时轮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辞职罢免机制和制度,保证村级权力运行的廉洁性和村居干部进退有序,并要求每一个村都能独立完成本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各项工作,积极为村干部搭建“大展拳脚”的平台,激发村干部的工作潜力,同时也让乡镇干部从包村工作中脱离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抓大事、管大事。

    强化服务提升,完善服务体系。把有形的办事大厅与无形的办公地点结合起来,将服务点和办公桌“搬到”千家万户,直接深入到老百姓家里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让群众办事“足不出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拉近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200个村居基本实现了“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的“四个在村”,有效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 庞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