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一般的甜蜜青春 记贵州省农委选驻水城县蟠龙镇发贡村干部樊莹

06.05.2015  21:01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6日电  今年3月,水城县蟠龙镇发贡村迎来了一位近90后的驻村女硕士。27岁,一个繁花似锦的年龄,本应在省会城市享受繁华的生活,樊莹却带着高涨的工作激情,主动请缨来到了边远的山区驻村。为了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农村、贴近村民,她积极向当地农民群众和村干部请教学习,用真心去熟悉村民,了解群众,完成了一名刚离开大学校园的技术人员到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转变。

    融入村寨,做人民好公仆

    “融入当地群众干部,了解村情民意,驻村才有目标。”谈起驻村工作时她这样说道。

    初到发贡村,为了更快了解村情民意,早日投入驻村工作中,樊莹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村里的5个组,尽可能了解发贡村的基层实情,走访中包括了二女结扎户7户、贫困户50余户、养蜂户20余户和种养殖大户2户,并对村里的饮水、公厕、小学、留守儿童和孤儿等情况进行了解。进村入户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目睹了村民的生活困境,樊莹心里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走进贫困户胡永科家时,全家都挤在四面透风的茅草屋里,屋里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面,没有任何电器和像样的家具,床是用石头和木板组合而成,一年四季的主粮就是玉米、土豆和酸菜。”在谈到走访感受时这样说道。

    贫困和落后一次次的冲击着她的心,现实让樊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做一名为群众服务的好公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找准时机,走蜂蜜产业路

    在村子里走了一圈下来,樊莹整理了一下民情日记,养蜂的村民达20多户,村民们有养蜂的思想和基础,根据掌握的基本情况,加之自身所学的蜜蜂饲养专业,决定在发贡村和坝子村推广蜂活框饲养技术,发展可行性较高的蜜蜂产业。

    樊莹把这个想法提交给发贡村和坝子村村两委,与村干部们一同讨论研究后,决定由村委会购买蜂箱和蜜蜂有偿提供给农户饲养,聘请专家和教授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分两种情况与农户签订协议:一种是针对已经饲养蜜蜂的农户,给予蜂箱和技术支持,1年后农户每年按照0.5斤蜂蜜/箱上交村委会,共交3年;另一种是针对没有饲养蜜蜂的农户,给予蜜蜂和蜂箱支持,1年后农户每年按照1斤/群蜂蜜上交村委会,共交3年。上交的蜂蜜归村集体所有,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该项目已申报并正在筹备开展中。

    同时,为了更好的实施好此项工作,结合周边庆祝村现已有200多亩猕猴桃开花的优势,计划在该村建一个蜜蜂授粉试点。

    服务村民,做技术帮扶人

    “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工作。”这是樊莹一直坚定的驻村信念。

    4月的一天,樊莹接到了在养羊大户顾建平的电话,咨询羊群出现了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而这些不是她的技术强项,挂完电话便立刻赶往顾建平的羊圈,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分别与省、市、县和镇农业部门专家联系并取得相应的技术支持,现场解决了技术难题。这样一件事情让她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了解更多的技术知识才能服务好群众。

    于是,她每天投入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主动学习别人的工作方式来改进自身工作方法,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这样干工作对不对?这样的工作能起到什么作用?樊莹从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直面问题和不足,积极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工作开展,提升工作效率。

    不论是蜜蜂养殖技术推广的工作上,还是在养羊之类技术上;不论是在村班子建设上,还是在村工作开展上,樊莹从观察、学习和思考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已经完全融入到基层村干部的队伍中,俨然已是一名村干部。(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