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顺场乡全年减贫1800人
本报讯(张森)近年来,水城县顺场乡围绕经济建设这一核心,抓住“四张王牌”,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共脱贫452户1800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共计1874户(6892人),开创出崭新的扶贫开发局面。
据了解,顺场乡地处水城县与盘县的交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是顺场乡的重中之重。该乡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采取四项举措推进扶贫攻坚。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该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领导组织。一方面,成立了乡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负责扶贫工作,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负责具体的扶贫实施工作,同时和乡农业服务中心、扶贫站、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一个在横向上相互联系、多方协调、步调一致的全方位扶贫组织网络。这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职能,避免在扶贫工作中出现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在每个行政村安排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任包保组长的制度。组长长期全面负责该村的扶贫工作,定期深入调查该村的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并及时向上一级汇报。形成了一个在纵向上分层领导、组织有力、传达迅速的快捷性扶贫组织网络。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扶贫资金和资源的传递,让贫困人群顺利和及时的获得扶贫帮助,确保扶贫工作实施的成效。
确立符实际、有实效的扶贫开发项目。该乡十分重视扶贫开发项目申报。一方面,在申报项目前,明确重点、理清思路、深入调研、周全考虑、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采取广泛征求贫困户的意见的方式,让其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对本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看法。并将不同贫困户的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最终确定推行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扶贫项目。另一方面,在全乡积极开展已被大部分地区认可的、确有实效的扶贫项目。大力开展便民、利民的乡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房屋美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推进聚特点、汇优势的扶贫产业建设。顺场乡地处边远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缺乏,脱贫致富的难度大。该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化被动为主动,把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利用相邻的水城县龙场乡发展茶叶产业园区的契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现已种植茶叶12000亩)。并抓住本地地理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的特点,推进六盘水市“3155”工程、水城县农业“421”工程的建设,发展了高效益、高收益的猕猴桃等高效农业(2011年至今共种植2635亩,现已解决就业110人,人均增收600元)的种植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作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以线带面,大大增加了农户的就业和农民的增收。
此外,顺场乡转化思维方式,把劣势转为优势,紧紧依托北盘江领域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积极参与到娘娘山国家高山湿地公园和北盘江沿岸旅游开发建设中,配合六盘水市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转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达到了旅游开发与百姓致富融合发展的双赢。旅游开发极大地带动了顺场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也成为当地村民取之不尽的资源,实现了扶贫开发、促民增收的生态化,无污染化。
构建综合性、强有力的扶贫监督体系。为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该乡成立了由民生特派组工作人员和各村纪检员共同组成的专门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全乡的项目实施过程。其次,制定《扶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了一系列规章措施,从制度上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用到实处。最后,广泛发动群众监督,把扶贫项目和资源实施的步骤、对象、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发放情况等有关事项向广大群众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乡、村扶贫组织要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问。强大的监督体系确保了顺场乡公平公正的分配扶贫项目和资源,促进农民脱贫致富,让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发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