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水族夫妻赡养孤寡老人23载

26.11.2015  19:36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6日电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榕江县定威水族乡项痛,是一个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水家寨。周围青山高耸,百鸟绕林鸣啼。97岁高龄的王老力从屋里走出来,坐在家门口的木凳上,享受着冬日的暧阳。她苍桑的脸上喜颜有光,无比珍惜这平静幸福的生活。王老力是潘国兴、韦老英夫妻接到家来赡养了23年的孤寡老人。王老力幸福的晚年,有着潘国兴、韦老英夫妇的敬孝,凝聚着夫妇俩长年艰辛的付出。

    孝道的诠释

    潘国兴是一个刚强的水家汉子,也怀揣一颗仁慈的心。水家妹子韦老英,洁白的头帕下面是一双明亮、纯朴的眼睛,善良、博爱深藏在她骨子里。

    1993年9月,王老力的老伴潘德明去世。那时,王老力已是70多岁的老人。潘国兴和刚结婚进屋两年的韦老英每天看着风蚀残年的王老力孤凄地呆在屋子,脸庞挂着两串泪珠,他俩心里隐隐作痛,都滋生着一个心愿——要让老人不再孤独,要让老人不再忧伤。一天,潘国兴提出来,韦老英便满口答应了。1993年10月,就在潘德明去世的1个多月后,潘国兴夫妇把王老力接进了家门。

    2015年11月8日,笔者目睹,韦老英进王老力的房间,端着便盆到厕所倒,拿到河边去刷洗,接着又把被子换了,拿着湿了尿的被面去洗。潘国兴说,王老力小便不禁,这疾病在她还不到他家住时,就有了。从她住进来那天起,几乎每天床上都湿尿。王老力每天一起床,韦老英就进她睡房,看床是否湿尿,要把湿尿的被子换了拿去洗,去晒,保持床单干净。有时她腹泻,床上地面都撒有屎尿。韦老英细心地用水洗,拿拖把拖,有时要让她一阵阵作呕,有时她的手遇冷冻得红肿。

    寒来署往,忍着刺鼻和尿臭,浸着冰冷的河水,韦老英坚持了二十多年。她无怨无悔,默默无闻。

    2015年8月的一天,韦老英拿着王老力的被子去洗,手脚红肿起泡,又痛又痒使她一夜不能入睡,哭了一阵,只好热盐水给她泡,才止住。

    项痛水寨周围都是高山陡坡,稻田都是盘绕在山上的梯田。潘国兴耕种的2.5亩责任田大小有42丘,远的有4公里,而且非常分散,道路崎岖,有的地方牛都过不去。农忙季节,寨上人要早早起床出坡,很迟了才回来。他俩要比别人起得更早,要把饭菜煮好才出工,保证王老力起来就有饭菜吃。

    王老力双手颤抖,吃饭时,筷子夹不着菜。家里人无论谁坐在她身旁,都时时夹菜送到她碗里,这似乎形成了家里的一种习惯。

    在安顺读大学的女儿,每次给父母打来电话,少不了要说:“丫芒身体赖没。”(水语:太奶的身体好吧),从学校回家,买吃的东西,要考虑适合太奶吃的,带来水果、糖,首先要拿一份给老人。

    2014年9月中旬,是水族瓜节,韦老英去乌雀寨亲戚家过节,晚上10点钟回到家时,见潘国兴躺在沙发上,王老力坐在旁守着,饭也没有煮。原来潘国兴在外陪客人喝醉了酒。韦老英怨丈夫,也庆幸自己赶回来,要不,奶奶会饿一晚。韦老英又烧火,煮好饭菜,摆上来一家人陪着老人吃,让老人感受着节日的温馨、快乐。

    家庭好传统

    生于1919年3月的王老力,青春年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可命运总是捉弄她,让她坎坷一生。她年轻时嫁给寨上的潘老双,生有一个儿子取名叫潘老应。好日子没过上几年,丈夫便撒手离她而去。不久,带着幼小的儿子,又嫁给寨上的潘德明。儿子潘老应长大结婚刚一年多,因肝病身亡,年仅20多岁,不久儿媳也改嫁。从此,又只剩下夫妻俩相依为命,耕着田地,住在50来平方米的茅屋过日子。

    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两口子渐渐体力不济。春种秋收,无论家里的农活怎么忙,潘国兴的父亲也要叫家人去帮。从1983年到1993年,王老力家的1亩田,犁耙、下种、插秧、收割全是潘国兴一家人干。

    有一年,稻谷正收割,天气变化,有快要下雨的气象。潘国兴的父亲对家里人说:“明天我们家的谷子暂时不打了,先帮大伯公家收。”一家人问原因,父亲回答:“天快要下雨,两个老人没有劳力,谷子收不进家,他们会担心。我们家有劳力,可慢慢来。”一家人都响应着。父亲的话,潘国兴至今还记忆犹新。

    父亲的行动,父亲的教导,成了一家人的行为准则。王老力老两口屋子坏了,也是一家人去帮她们修整。生活的盐等物资,都是潘国兴一家人去赶场帮他顺便卖来,有时钱不够,也为老人贴进去。政府给两位老人的救济粮,潘国兴扛着扁担,来回走40多里的山间小路担来。

    平时,家里有什么鱼肉好菜,哪怕卖来两三斤肉,虽然人多量少,家里人很少吃上肉,个个都感到饥饿,但也要省一口,要把两位老人叫来一起吃。有时,两位老人讲理,不愿来,父亲也要叫儿子儿媳舀上一碗送去。

    热爱这个家

    2005年,定威水族乡敬老院建成,乡党委副书记杨再勇下村来,对潘国兴说:“王老力符合入住敬老院条件,叫她去吧。”潘国兴说:“老人与我们生活好好的,真舍不得,我们不让她去。

    王老力给潘国兴一家增加了多少负担,给了多少拖累。寨上人也对王老力说,去敬老院,有人照顾,有人煮来吃,病了也有医生来医,好得很。王老力听了说:“我喜欢这个家,去别的地方认不到人,不习惯,我不去。

    王老力是家人,不是外人,潘国兴一家人这样认为,20多年来,夫妻俩不敢对她说句重话。王老力也完全融入了这个家。

    王老力刚来时,还干些家务活,去菜园要菜。菜园在陡坡上,潘国兴夫妇怕她滚伤,都阻止她:“你老了,走路不稳了。滚在坡上受了伤,我们花的医药费还多。

    王老力经常走出门口在公路上晒太阳,潘国兴发现后,就劝她进屋来:“车子开得快,在公路上危险。”有时,王老力心情不好,对他发火,骂了一通,骂出一些伤人的话,邻居听着都过意不去。潘国兴一家都忍着。

    “别人有崽,是这样过,我无儿无女,也是这样过。”王老力心里充满欣慰,在与人闲聊的时候,经常这样说。

    如今,王老力听力还好,视力还好,寨上出门在外几年才回家的年轻人,她一看马上叫出名字。她吃饭还香,身体很好,潘国兴满有信心地说:她一定能坐到100多岁。

    百姓心里的标杆

    潘国兴养着一个不是自家的老人,一家人孝她敬她,这到底图个啥呢?

    1986年潘国兴初中毕业回家种田,哪时他才17岁。他1995年任计水村副主任,从1997年7月当村支书至今。

    当年,王老力进他家时,就带来用过的一口锅子、一个鼎罐、几套碗筷、她睡过的旧被子和穿过的几套衣服,住的房屋地基也让给了她前夫的侄子继承。家里生活非常接济,平时吃饭就是米饭,一锅汤和一个辣醮水。

    潘国兴子女都在外读书,女儿读到大学毕业,儿子也读到高中,家庭负担重。多年来,地方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寨上有的人家夫妻都去外面打拼,赚大把大把的钱回家。可俩夫妇却牵挂着家里的老人,潘国兴也割舍不下村里的这份事业:群众移民搬迁、进寨公路过田过地的协调、金钩藤产业的落实……虽有一次次念头,甚至想让一人在家一人出去,但还是放弃了。

    2011年10月,正是水族的瓜节,儿子得了急性肾炎上州医院治疗,花了许多钱,至今家里还欠下4万多元的债。但他“贫贱不能移”,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一次,潘国兴组织干部群众评低保,村里的低保评议小组杨昌隆、潘正亮等提出,要给一份低保给王老力。潘国兴断然拒绝:“我是村支书,老人与我们是一家人,由我家养,不能特殊。

    2015年4月的一天,在评低保时,几个群众争得面红耳赤,定不下来。潘国兴说:“你们每家都有人去外打工挣钱,还说困难。我有两个子女读书,还养着个老人在家,我都不要。”顿时场面平息下来,几个群众也主动作了让步。

    二十多年如一日,潘国兴夫妻俩悉心照顾着这位老人的故事,崇高的品德,在寻常百姓人家作为标杆,在月亮山区的水寨苗乡广为传颂。(杨文全 吴开元)

韦老英给王老力“夹菜”。(吴开元 摄)

97岁高龄的王老力。(吴开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