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高分“0099”——江口脱贫出列答卷靓丽
去年9月,贵州14个区县光荣脱贫出列。其中,江口县最惹人注目:是14个区县中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最落后、经济基础最薄弱;但国务院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组却给出了最高分“0099”——0错退,0漏评,群众认可度99.05%。
骄人的成绩如何来?
“群众的幸福指数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的!”江口县委书记杨华祥说,4年来,江口各级干部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坚持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致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为脱贫出列、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识别退出两精准
“每月1000元环卫员工资,加上产业分红等,日子已过得去了。”3月15日,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正打扫村组公路的村民杨政平脸上洋溢着笑容。
4年前,乡村干部到各村民组开会评选精准扶贫对象,不到40岁的杨政平家吃穿无忧,刚建起新房。
但2015年的一场大病,让全家的顶梁柱杨政平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不但收入锐减,每月还要支出数百元医药费。
在2017年的查缺补漏工作中,村两委将杨政平补纳入“精扶户”,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还被优先安排进村产业基地务工。
为了做到扶贫对象识别精准,2014年,该县要求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一学二访三会四评”,采取以支定收的办法,逐组逐户反复走访、深入摸排,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公开评议,杜绝人情户、关系户。当年,江口有效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2020户38326人,贫困发生率20.33%。
“如果识别不精准,该扶的不得扶,不该扶的得扶了,就会导致扶贫资源分配不公平。不但达不到全面小康的目标,群众还不满意。”杨华祥说,精准识别后还要管理精准、帮扶精准,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用到刀刃上。
扶贫对象确定后,江口建立贫困户家庭档案,全县3600余名干部分别与12020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结合村情、户情制定脱贫计划,精准管理贫困户、低保户。
为了防止漏评、错退,江口对因病、因灾、因学等新产生的贫困户,经严格评议后纳入;动态管理精准扶贫对象,对已达到退出条件的贫困户,坚决退出。到2017年,全县贫困户增至12176户、43424人。
对拟退出贫困户,帮扶干部要多次回访,确保退贫户客观有的、系统录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五个一致”,不错退一人。
正是清清楚楚算账、明明白白脱贫,江口县才获得0漏评、0错退佳绩。
“江口标准”铺富路
“去年的大肥猪卖了个好价!”太平镇太平社区岑所村民组,村民吴书林说,以前寨子不通公路,肥猪卖不起价,如今硬化路直通家家户户,猪贩开车上门收购。
2017年底,江口实施“组组通”,去年夏天,岑所4.6公里通组路完工。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房前屋后硬化和危旧房维修等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也相继全面实施。路通百业兴,以前当柴烧的竹子卖到省外。
为了早日“摘帽”奔小康,2017年来,江口自加压力,出台脱贫攻坚“江口标准”,量化“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达到3335元以上;家中有米、有油、有肉、有厨柜,不愁吃;有衣、有床、有被、有衣柜,不愁穿;教育有保障,人人有学上、费用有保障;医疗有保障,生病不愁医、看病不愁钱;住房有保障,住房功能齐全、结构安全。
按照“江口标准”,全速推进最公平、最普惠的基础设施扶贫,实现村村寨寨通硬化路,户户饮上自来水,供电可靠性达99.68%,4G网络全覆盖;实施“五改一化一维”29223户,2822户农家搬出大山迈向新生活,693名农村特困户、独居老人住进“幸福院”;贫困户享受“四重医疗”兜底保障……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业兴民富幸福多
“村里有产业,大家就有出路。”民和镇毛坪村茶叶基地,村民杨鲜花等麻利地采茶。这个山高水缺、全镇有名的穷村,在企业引领下规模种茶,村民的日子已大变样,外出打工的中年人多回村就业,杨鲜花夫妇俩一年的工钱就有3万多元。
产业是增收脱贫的根本。近年来,江口立足生态优势,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调减传统农业10万余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规模发展生态茶、特色水产、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怒溪镇骆象村,茶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全部村民成了农业合作社股民、茶园工人。村支书杨茂华说起变化非常自豪:“以前只有一条毛路进村,现在村里有9条水泥路进城。”
产业的发展、乡亲的自豪,来自干部的辛苦付出。驻村帮扶的党员干部扎根脱贫一线,有人一再推迟婚期,有人亲人故去没能送别……蹲下去,为老人贴膏药、补衣裳、换洗被褥,是群众的贴心人;站起来,帮乡亲拉砖运石、挑水送粮,是脱贫一线的生力军。
干部的汗水没有白流,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发,2017年,江口收到近2000封群众主动退贫信,“我脱贫我光荣”在梵净山下蔚然成风。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如今的江口,2.5万余农民吃上旅游饭,所有贫困村民年均享受产业分红300元以上。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9105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98%。(记者 安慧芳)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