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实践观察

30.06.2014  20:58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抢抓贯彻实施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茶叶、畜牧业、白山羊、空心李、铁皮石斛和乌江白芨等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较好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村“三留守”等问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突出“特”

  沿河自治县地处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的交错地带,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1.2%。

  近年来,该县立足于武陵山区气温湿润、水温同期、光温同步和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资源优势,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依据《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出台了《沿河县沙子空心李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沿河县山羊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致力于发展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山地农业,突出产业特色。沿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独具区域特色的生态茶叶、精品水果、生态畜牧、山地烤烟、中药材等产业。

  2013年,完成了新建茶园3.5万亩;利用乌江河谷早熟蔬菜和高山冷凉蔬菜竞争优势,实现规模化种植蔬菜;形成以沙子空心李为主的多个李子品种为辅的李子产业园;打造“谯家泡核”和“洪渡米核”地方特色品种优势;建成以铁皮石斛、白芨、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基地;建立沿河川渝中烟“娇子”品牌黄土烟叶原料合作基地,发展典型的乌江流域“山地醇甜”中间香型烤烟;以“沿河山羊”为主,以猪、牛、禽、渔养殖为辅的山地生态畜牧业已初具规模。

  建设园区着力“聚”

  立足建设“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输出重点县、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的战略目标,沿河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范产业格局,广泛开发荒山坡、石旮旯、坡耕地,狠抓落实土地整治、排灌沟渠、电力设施、安全人饮、产业路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生态茶产业、生态畜牧业、生态烤烟、生态果蔬药等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山地特色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

  以园区建设为平台,沿河坚持用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以市场化发展思路狠抓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了“主导产业聚集、配套产业辐射”的产业链带和特色农业经济圈、现代农业经济圈和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同时,围绕“万元工程”培育,聚合多元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元化发展产业模式,创建了“空心李+中药材+蔬菜”或“空心李+茶叶+中药材+林下养殖”等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产业基地,形成了“乡镇有园区、村组有基地、家家有产业”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业农村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形成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宜居宜游等多元化发展于一体的农旅生态乐园和高效农业示范园。目前,全县22个乡镇创建的空心李、中药材、蔬菜、茶叶等“万元山”已逾2万亩。

   创新机制彰显“合”

  沿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牧科技局,统筹协调全县山地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协调部门,形成项目合力。按照县委县政府涉农项目整合办法,整合综合开发、财政扶贫、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种草养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土地整理等项目,建立山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联动机制,积极探索集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保障机制,实现产业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多方融资,形成资金合力。围绕“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开发融资平台,争取金融信贷扶持,整合涉农资金,倾力打造一批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