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教师杨再荣:山村孩子的助跑人

13.07.2015  15:50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13日电 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也是一份较为辛苦的职业。他们起早贪黑,爱生如子,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教师的内涵。沿河县晓景乡干木村小学的教师杨再荣,虽然只是一名编外教育工作人员,却仍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坚守了37年之久,其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做了不平凡的事。他用执着和坚韧点亮了乡村教育的灯,用爱和温暖感动着一个个人。

     建校舍办教育

    57岁的杨再荣是土生土长的干木村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读到初二时便辍学在家。目睹了孩子们跑到六七公里以外且要翻几座山读书的艰辛后,他便立志要在这所大山深处创建一所属于村民自己的学校。一名以耕种为生的农民,要办建一所学校,其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最初,学校没有基本的教学设施,20岁的杨再荣就用自家的厢房作教室,同时用节省下的钱请教师和购买书本。教师和书的问题解决了,怎样才将孩子们招进学校呢?于是,他经过两天的入户招生,终于招到了50多名学生。有了教室、书本、学生、教师,杨再荣才松了一口气。看到孩子们就近上了学,他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要将这所学校好好地办下去。

    这学校就像这样一直办了二十多年。早在13年前,杨再荣与妻子商量修建校舍,由于要自己筹集资金,妻子开始特别反对,在杨再荣的再三劝导下,妻子最终还是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7万余元积蓄拿出来,建了一栋教学楼房。因资金短缺,没钱购置钢材,他就用竹子支撑框架,用节余的钱买砖、水泥和沙石。在杨再荣夫妇的共同努力下,一栋虽然有些简陋,但却能够遮风避雨的教学楼建成了。看着新建的教学楼,杨再荣心里美滋滋的,从此以后,孩子们就不用再挤在几间破烂窄小的老木屋里听课了。

     劝导女儿从教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多了起来。为了给该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杨再荣想多请几名教师。由于学校资金紧缺,拿不出令人心动的薪酬,所以没能请到新的老师。这可愁坏了杨再荣,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自己的大女儿。

    大女儿杨海英毕业于铜仁卫校,原本打算参加卫生部门的招考,将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最初,家人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时,她有些不太情愿,在父亲的苦苦劝说下,她才勉强答应下来。被聘为教师后,杨海英很快进入了角色。几年教学下来,她已成了一名爱岗敬业的编外教师了。聊到这里,杨再荣半开玩笑地说,他们一家已有三名教师嘞。

     辛苦凝结新希望

    杨再荣从教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谈到他所教过的一些优秀学生,杨再荣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邱小刚从小学阶段就一直在干木村小就读,他学习努力,杨再荣和几名老师对他的学习也十分关心,经常为他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并悉心进行辅导。邱小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晓景乡中学,并于2006年考入安徽陆军军官学院,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成都军区,现已是一名正营级干部。杨再荣教过的学生,很多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感到很欣喜。“我不追求太多物质上的东西,我的学生能够跳出农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给我最大的慰藉!”杨再荣说。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干木村小已经开办起了营养午餐,孩子们中午不用再跑回家吃饭了。杨再荣乐滋滋的说:“上学期学校用食堂的潲水加上些粗粮等饲养了一头肥猪呢,解决了最后几个星期食堂的用肉困难,这可谓一举两得嘞!

    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今,该校有学生110多个,任课教师7人,其中三名编外教师,聘请教师四名。杨再荣戏谑道:“我现在也是管理一百多号人的领导了。

    离开学校,已是黄昏时分。伫立在校门口,再看看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笔者的心里升腾起一股无形的力量,力量的背后,有一股暖流在铺陈、涌动。(谭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