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补短板强基础 战贫困奔小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秋日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镇黄池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与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交相辉映。看着焕然一新的家乡,上寨组村民周天立心满意足地说:“孩子有学上,低保、分红、修路、房屋改造,该享受的都享受了。”
距县城57公里的黄池村属深度贫困村,共有10个村民组551户2534人,2019年底,该村剩余未脱贫户36户138人,周天立是其中之一。
“家住曲子周家寨,风吹瓦片茅草盖。顿顿吃的是酸菜,任何人都不接待。”这是周天立以往逢人便念的打油诗,几年前,一场大火烧掉了父辈留下来的老宅,周天立意志消沉,生活窘迫。
脱贫攻坚让周天立看到了曙光,随着一连串的精准扶贫举措接踵而至,周天立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了。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沿河自治县,是我省“9+3”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铜仁市最后一个未脱贫县。
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沿河自治县在省委主要领导的亲自挂牌督战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打赢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等方面,抢抓挂牌督战机遇,补齐短板,坚决啃下贫困“硬骨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沿河自治县通过成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督战专班、动员全县5000余名教职工深入农村宣讲政策、建立教育资助网格员制度等措施,实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今年春季学期,沿河自治县共资助各类学生62707人次,资助资金4884万元。县内13个安置点有38所学校覆盖,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县内调剂等为移民安置点调配教师57人,保障了6513名易地扶贫搬迁随迁子女入学需求。
补齐医疗短板,夯实健康根基。通过严格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沿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参保17.6126万人,已参保17.1584万人,合理原因未参保4542人,参保率达100%,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将落实危房改造等惠农政策作为提升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今年沿河实施住房补短板1839户,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12684户;累计完成房前屋后硬化513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1498公里,改厕12704户、改圈5078户、改厨11911户。
“以往赶集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如今二十几分钟就能到。”沙子街道纸坊村,36岁的孙贵霞说,自打出村的路修通后,不仅生活变得方便了,挣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
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加快补齐农村交通“中间一公里”通而不畅和“最后一公里”组内硬化问题。今年新增交通补短板项目379个489.5公里,已启动实施192个255公里,完成混凝土路面浇筑289公里。第一批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271公里,已全面竣工。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沿河完成了集中式供水工程1082个,解决了64.96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饮水达到了“11235”的标准。
“房子比老家的舒服,孩子们上学也方便。”铜仁市碧江区矮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户覃贵桃说,2019年9月,她和丈夫带着孩子从沿河洪渡镇洞子溪村搬迁到该社区,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和丈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一家人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期间,沿河自治县共有2.4万余名贫困群众先后搬出大山,在全县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沿河自治县在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引进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让1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
同时,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契机,该县在13个安置点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活动等600余场,在促进搬迁群众相互融合的同时,实现向新市民的转变。
脱贫攻坚之年,沿河自治县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跑出减贫“加速度”,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历史答卷。(记者 江佳佳 施平 田勇)
[责任编辑: 栾小琳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