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浪村“我要脱贫”誓师碑上的小故事

25.11.2015  19:52

    在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主干道旁,一块密密麻麻写满名字的“我要脱贫”石碑总是让过往人群驻足良久。

    杨昌举,是石碑上的第一个名字,谈起他,村支书杨雄用“命途多舛”四个字总结了他31年来的生活。杨昌举是洋浪村2组村民,年幼丧母,读初中时丧父,十五岁开始就担起照顾年迈奶奶和年幼弟弟的责任,结婚几年后妻子又因先天性心脏病离他而去,留下7万多元的就医外债,至今未还清。

    杨昌举可以说是村里的特困户,一直以来村里也把他家列为低保户,可是,今年7月份的一天,他却到支书家给支书说:“支书,感谢村‘两委’一直以来对我家的关照,我想跟你提前申请个事,明年我家不要低保了。”原来,杨昌举在忍受亲人们相继离开痛苦的同时,一直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2014年底,他积极响应村“两委”提出的“发展产业发家致富”号召,借钱买了800多只鸡仔,在自家林地搞起林下养鸡。

    为养好这批鸡,杨昌举起早贪黑,像照顾自家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照顾着它们,小鸡病了、冷了,他把小鸡抱在怀里,担心小鸡“营养不良”,他就扛着锄头上山下地给小鸡挖虫子改善生活。村“两委”看他为人老实,能吃苦,有干劲,也时常把他家的鸡放在心上,每周轮班抽时间去了解情况,并联系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多次上门指导,给他讲解土鸡养殖技巧和禽病预防知识。因杨昌举饲养的鸡都是土鸡,又都是原生态养殖法,所以养出来的鸡备受欢迎,还没进入市场,就被一家闻讯而来的企业按52元/公斤的价格全部收购了,800只土鸡,让他赚到了3万多块钱。收到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去给村里说——明年我家不要低保了。

    “明年我家不要低保了”,杨昌举的这句话,让支书杨雄想了一个晚上。他想,在农村,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缺乏劳动创造意愿,完全依靠政府、他人支持的错误思想。杨昌举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低保了,那其他贫困户呢?扶贫得先扶志,只有想方设法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摒弃“等、靠、要”思想,让自力更生精神深入人心,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村支书杨雄把自己的想法和村组干部说后,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2015年9月14日,洋浪村召集全村群众召开精准扶贫誓师大会,杨昌举在会上作代表发言,给全村群众分享自己的养鸡致富经验,带头向贫困发起决战。在他的带动下,当天该村有156个村民在“我要脱贫”白板上签字表决心,誓言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坚决摘掉“贫困帽”,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整村脱贫。

    为让誓言成为大家发展的引擎,坚定大家的脱贫信心,会后村“两委”按照大家的签名笔记,请人雕刻了“我要脱贫”石碑,并立在了村里最显眼,过往人群最多的道路旁。“我们把这块碑立在这里,就是要给每天过往的村民一个提醒:我们的贫困日子在倒计时,我们的脱贫日期在靠近,我们要团结一致,奋力赶超,兑现承诺。”杨雄说。

    其实,洋浪村村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14年3月,丹寨县把洋浪村列为县人大常委会的帮扶联系点后,县人大就从该村村情实际出发,以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为重点,帮助该村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开展“手挽手、一帮一”活动和实施“一帮二带三小康”(即通过一个干部帮扶一户贫困户,发动两户脱贫户带动该户贫困户,把三户捆绑在一起,让脱贫户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最终实现三户同步小康)扶贫模式,引领群众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

    据悉,在洋浪村这个有着287户、1315人的少数民族村寨里,目前已有11户农户发展养殖业,103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2014年帮带脱贫9户,2015年以来帮带脱贫25户。而村里那块“我要脱贫”誓师碑还将继续督促、见证着该村的脱贫步伐。(薛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