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石头送给尊贵来客 神秘灵动举世无双
津巴布韦与石头有不解之缘,在当地绍纳语中“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建于公元1100—1600年的巨大石头城遗址。独立后“津巴布韦”成为国名,石头城成为国徽图案。津巴布韦人善雕石头,而且他们也把石雕作为礼物,赠送尊贵来客。
石雕神鸟成为国家象征
走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中心,道路两旁不时能看到展卖的石雕艺术品。展翅高飞的小鸟、欢跃的海豚、拥吻的恋人,各展异趣,惟妙惟肖。津巴布韦人对石雕的历史传承和特殊的感情,催生了一批批杰出的艺术家,产生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珍品。从坐落在哈拉雷市中心附近的津巴布韦国家美术馆,你就能窥见一斑。馆外陈列的多为僧侣头像,简洁粗犷,颇见功力。走进馆内,一尊尊形态各异的石雕向参观者展示了13世纪以来的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史,其中最为吸引参观者的就是“津巴布韦鸟”。
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就是用于装饰大围场顶部的石雕“津巴布韦鸟”,相传为14—15世纪的能工巧匠所刻。这种用淡红色皂石刻就的高约50厘米的雀鸟,鸽头鹰身,昂首贴羽,价值连城,是像 中国 人崇拜的凤凰一样的神鸟。如今,在津巴布韦国旗和国徽中都有“津巴布韦鸟”。
独立运动推动石雕发展
石头城、石鸟承载津巴布韦悠久的文明,也曾是津巴布韦人民反抗殖民者的精神力量之源。所以,解放了的津巴布韦艺人把石雕艺术传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津巴布韦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战斗如火如荼的时代,艺术家们用简易的工具,凭借他们源于传统文化、原始信仰和大自然的灵感,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以动植物为主的作品生机盎然、栩栩如生,由此也成为当代津巴布韦石雕艺术的发端。
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艺术家们更多注重将人与自然结合,作品现代气息增多,多为动植物和人类的互动,创作工具更加先进。进入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对前两代的艺术精髓兼收并蓄,并融入更多抽象元素。
参观中,一个形如科幻片里外星人头像的石雕吸引了记者。其在打磨过的乌石上刻画着貌似人类的五官,黑亮的颜色透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被浅灰色的“围巾”包裹之后,又增加了几分神秘。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作品出自第二代石雕艺术家 多米尼克 ·本胡拉之手。这位艺术家也是津巴布韦现代石雕艺术发祥地腾歌耐哥石雕公社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