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助跑产业“升级跳”
作为“中国竹乡”和全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竹产业和茶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这两者也在浙江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优势并不能掩盖两大产业长期以来发展中表现出的短板和软肋。
当前,浙江农业正面临突出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品种单调、人工成本高、产业链短,继而造成产业含金量不足,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和竹产业、茶产业一样,这些短板在浙江农产业中普遍存在。浙江农业如何对症下药、补齐短板?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转型?浙江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靠科技”。
浙江省于2012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浙江省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致力于全省14个重点竹业县(市、区)开展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2012年至今,浙江先后从福建、广东等地引进各类竹种118种,规模繁育优良经济竹种10余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竹文化景点建设,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据统计,项目开展以来共培育龙头企业28个,新建生产线41条,建立企业研究中心6个,开发新产品135个,申报专利180项,新增产值18亿元、就业人数4475人,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在浙江省安吉县,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竹根做根雕,竹竿制地板、凉席,竹梢、竹鞭做工艺品,从竹叶提取生物保健药品中间体、竹叶抗氧化剂,就连传统竹产业中的废料——竹屑、竹粉、竹节也得到了100%的利用,被加工成重竹地板和竹炭系列产品……全竹利用,“吃干榨尽”,一二三产联动!安吉用占全国1.8%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业产值。一根原始价值15元左右的竹子,经过全产业链精深开发,平均附加值60多元。去年安吉竹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80亿元,预计2017年竹产业产值将达到220亿元。
另外,针对人工采茶成本高的问题,“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团队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研制出了可应用于大生产的鲜叶分级设备,提出了适合不同茶园特色和产品要求的多种机采分级加工模式,并在省内27000多亩茶园内推广,仅此一项就给茶农带来了10%以上的效益增加。
在浙江盛产茶叶的磐安县,该县依山茶厂原先以生产香茶为主,春茶时期则选择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嫩度鲜叶加工工夫红茶。由于工夫红茶的鲜叶嫩度要求较高,虽然它的卖价较香茶要高,但因为采摘人工成本的问题,工夫红茶并非是依山茶厂的主打产品。采用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技术后,实现了将分级处理后得到的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嫩度鲜叶用于制作工夫红茶,后续大叶加工香茶。这样一来每斤鲜叶都可以为茶农多带来0.68元的经济收入。
另一项在行业增效、茶农增收方面收效显著的工程项目是茶叶深加工及产业链延伸新技术的推广。据介绍,转化工程实施3年多来,共开发茶食品新产品15个,培育了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以中国白茶之乡安吉县为例,针对安吉白茶仅有一个采摘季,且产业链上深加工环节发展薄弱的症结,工程团队选取了安吉县本土茶叶和食品加工领域的三家代表企业,开展夏秋茶提取物制备、茶烘焙食品研发生产及白茶口含片开发生产工作。实施期内共投入经费575.56万元,分别建成了年产50吨的茶多酚生产线、茶烘焙食品生产线、白茶口含片生产线,实现生产销售收入累计2441万元,为安吉白茶产业升级找到了新增长点和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