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聚焦教育医疗对口帮扶贵州
补短板奔小康
——浙江聚焦教育医疗对口帮扶贵州纪实
浙江,地处祖国东部沿海;贵州,处于祖国西部内陆。一个美丽的约定——对口帮扶,将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1996年,中央明确浙江宁波市对口帮扶贵州黔西南州;2013年,中央又新增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
心手相牵,同步小康。按照“突出重点、民生优先”的原则,杭州、宁波两市聚焦教育医疗“短板”,投入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给贵州贫困地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托管式”医疗帮扶——
2017年6月,杭州第三人民医院首次与岑巩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成功,标志今后两院将可以开展影像读片会诊、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教学等。
5年来,杭州市与黔东南州创新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一对一”帮扶工作,先后组织18家杭州医院结对帮扶黔东南21家医疗机构,派驻110名医疗专家赴黔东南州驻点。
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先后派出30名医疗专家对台江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医疗专家汪四花还担任了台江县人民医院院长。
在对口帮扶资金中专项切块,支持凯里、施秉、从江等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探索“资源下沉与进修培训相结合、现场帮带与远程帮扶相结合、长期派驻与短期指导相结合”的帮扶模式。
经过几年精准帮扶,浙二医院台江分院已成为当地百姓求医的“好选择”。
同时,在凯里、施秉、从江等县(市)搭建远程会诊平台,让患者可以及时用上杭州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宁波市通过捐赠医疗设备、派专家定期门诊、培训医务人员、开设远程诊疗系统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资助建设了黔西南州妇儿医院新门诊楼等医院基础设施,组织了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市妇儿医院等13家三甲医院和市级卫生机构全面结对黔西南州的县级医院。
“菜单式”教育帮扶——
5年来,杭州市始终把补齐黔东南州教育卫生短板作为重要的帮扶内容,实施“政府+企业+学校”组团式教育扶贫,以菜单式推进教育精准帮扶。
先后选派30名优秀教师到黔东南州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支教,其中2名教师担任当地校长。
推动49所优质学校(幼儿园)与黔东南州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支持黔东南州实施“百名校长培养计划”,接收85名优秀青年校长到杭州挂职学习。
组织开办了“杭黔扶智班”“甘霖班”,大力帮扶凯里市、台江县、岑巩县等中等职校建设,投入3000万元帮助黔东南州建设凯里开发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中“杭黔扶智班”,面向杭州对口帮扶的80个深度贫困村,招收品学兼优的贫困初中应届生100人,提供每位学生每年9600元的资助。
宁波市则重点帮助建设了兴义职中、贞丰职中等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开通了兴义一中与宁波电化教育中心的远程教学系统。
每年选送黔西南州50名中小学校长到宁波培训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协调了宁波大学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结对帮扶。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
5年来,杭州市接纳黔东南骨干医护人员232人到杭州市三甲医院进修挂职,并给予医疗帮扶资金355万元,用于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和信息化建设。
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放弃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当地义务支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专门批示和赞扬。
宁波市开展实地培训,累计组织了700余名村镇干部、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校长教师到宁波市培训、考察,帮助更新观念、提升素质。
专家临床诊疗示范、教学查房、病案讨论,支教、助教、培训……多形式的帮助带教,促进了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为我省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撑。
硕果累累——
2014至2017年,黔西南州贫困人口从58.29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4.21万人。
1996年来,宁波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帮扶物资6.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725个。特别是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黔西南州每个贫困县投入帮扶资金2500万元以上,全州2亿元以上,项目全部聚焦精准扶贫,为黔西南州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五年来,杭州市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04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35亿元,项目覆盖黔东南州16个县市,特别是对月亮山、雷公山等“两山”深度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关注。今年,杭州又将安排资金4亿元以上。
在聚焦深度贫困上,特别是2016年以来,杭州市集中帮扶黔东南80个深度贫困村,加快改善了黔东南州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黔东南州近5万户约20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带动1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记者 赵勇军)
[责任编辑: 栾小琳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