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廉史传:盘点海南古时外来廉政官员

19.01.2015  09:15

琼州清风扬廉史册

文\本刊特约撰稿 林冠群 图\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编者按】

在海口市红城湖旁边的海瑞故居纪念园中,不但常年免费对公众展出海瑞这位大明清官的事迹,那里还有“中国十大廉吏”和“海南十大廉吏”的图文资料,让参观者一饱眼福。

海南历史上的廉吏何其之多,并未限于“十大”,既有本土走出去的杰出官吏,也有来自外地的廉明官员,他们身上的清廉、勤政和爱民之风,既是琼州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在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反腐倡廉的风潮之中,古代海南廉吏的故事,不能说不起着正面、积极的镜鉴作用。而重读他们的故事,尚能萌生穿越时空的感动。

封建时代,自宋代以上,海南属边鄙蛮荒之地,罪臣宦谪之区,虽隶属中央版图,但守土之官每畏险远,多有怠政待迁之意。更有甚者,专以搜括地方特产以贿赂朝中权贵求升迁。最典型者,如汉武帝末年的珠崖太守孙幸,征调当地百姓上缴“广幅布”,百姓因此家破人亡,奋起反抗,攻郡杀幸。又如唐代郡守韦公干,抓捕百姓为奴,把官衙当作私家作坊,营造各类金珠宝贝,还劫掠过往商船,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但与这类酷吏相反的是,其时也有一些廉洁自守、造福地方的好官。如:东汉时期的僮尹,曾任儋耳(即今儋州)太守,不仅自身廉洁,还告诫僚属毋贪珍贿,移风易俗,深受百姓爱戴;唐代的王义方、贬官海南,以诗书礼义教化百姓,使风俗变易,促进地方开化。

贬谪之地

不乏清廉官吏

唐德宗贞元初年,李复为广州刺史,渡海至琼平叛,奏请设立琼州都督府,恢复地方治安,抚绥百姓。又教导当地百姓“陶瓦为屋”,改变琼人住茅屋的习惯,变茅屋为瓦屋,以避台风。

宋代张岐,宋真宗时以秘书丞出任琼州知州。在他任上,禁止所属官吏不能收受群众的馈赠,以清廉自守,深得群众的敬重。

宋代,琼州的特产沉香为权贵阶层的上等奢侈品,因此守土的地方官经常压价收购甚至以势抢夺,以上贡为名,勒索敲诈,成为地方民众的一大祸害。神宗元丰年间,琼州安抚使朱初平与刘谊向朝廷上奏,对此不法行为严加制止,免除了百姓的痛苦。同时,针对当时海南四州军赋税问题的杂乱现象,朱初平还上报朝廷,进行改革,减轻百姓负担。

南宋初年,崔与之任广西提点刑狱,浮海巡视海南。奖廉劾贪,成效显著。当时,海南特产苦丁茶,州县强征作为贡品,又强征妇人织吉贝布,一时成为民之大患,崔与之了解实情后,一律奏请罢废。琼州人感激他的善政,将他的事迹编写成《海上澄清录》。经过调查地方行政情况,他又上疏朝廷,言及地方十大弊政:一是监牢里犯人过多,人满为患;二是违法审查案件,刑讯逼供;三是犯人每因冤案致死;四是官吏贪赃枉法;五是老百姓受村官欺侮,承受的劳役不均;六是地方守军到处骚扰百姓;七是滥追钱粮赋税,苦逼百姓;八是到处抓人捕人,制造事端;九是奸诈狡猾的讼棍制造诉讼;十是州县祸害百姓。后人将这十事刊刻成文,名曰《岭海便民榜》。他曾将自己的从政心得书成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可谓一代廉吏,风采昭然。

南宋末年,有纪应炎,任澄迈县主簿,廉洁有守。曾有富人向他行贿,将银子埋藏在大米中送给他。他发觉后,立即归还并加谴责。后升任南海知县。

宋代以前这些在海南地方留芳世代的廉吏典型,虽未完备,亦可见一斑。

本土廉吏

岛外扬美名

而宋元鼎革之际,却是海南历史上“凤凰涅般”式的“浴火重生”。由宋入元,再入明,可谓柳暗花明,奇峰嵚突。南宋末,当举朝纳降,神州陆沉之际,海南成为孤岛,却有南宋最后一任安抚使赵与珞率领海南人谢明、谢富、冉安国、黄之杰为首的义勇极力死战,不肯降元,最后兵败被施酷刑,车裂(即五马分尸)以死!这一事件影响激烈。

对此,明代海南先贤唐胄曾感慨万千:“苦节拒敌,亦不过斩首自尽而已,岂有若此裂杀之惨哉!”他认为,这是海南人丹心不泯的体现。他们不食官禄,只是普通老百姓,但在故国败亡之际,甘心赴死,至遭酷杀,是何等的壮烈!唐胄认为这集中了华夏民族所有的忠烈精神。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评价说:“宋末,琼州人谢明、谢富、冉安国、黄之杰,从安抚赵与珞拒元兵于白沙口,皆被执不屈死。于是终元之世,郡中无登进士者。明兴,才贤大起。文庄、忠介,于奇甸有光。天之所以报忠义也。”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称海南为“南溟奇甸”,从此,海南不再是海外炎荒之地而变成了“滨海邹鲁”之区。

元代90多年间,海南士人没有读书出仕者,到了明清两代却异军突起,仿佛天降群星,人才辈出。进士、举人数以百计,并且为官作宦,无一贪墨渎职、亏行败德者,而清廉干练,操守高洁者却不胜枚举。除赫赫有名的海瑞外,不乏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