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新创业为中国“互联网+”注入新活力

30.07.2015  10:26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30日电(记者齐健)在美国软件开发领域小有成就的杨应,十年前归国,到中关村“北漂”。两年前,贵阳扶持海归创业的政策吸引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今年,他主持开发的“网络时代全景摄像机”还未上市就获得数千份订单。

    28日至29日召开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四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贵阳)峰会上,海归们交流着创新创业经验,其中不乏众多80后、90后年轻海归。

    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秘书长贾梦秋列出了一组数据:仅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是351.84万,回国是586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国创业。”贾梦秋说。

    继在北京建立欧美同学会创业学院,在天津空港经济区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后,创业学院贵阳学院28日正式开班。贾梦秋说,贵阳大力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实施了一大批“聚才、用才、激发人才活力”的政策,为回国的年轻人提供了优良发展平台,创业学院将通过团队组织、创业投资等短期公益培训给他们更多帮助。

    杨应说,两年前他得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开建,家乡要发展大数据产业,被自主创业的诸多优惠条件吸引。“才一个星期,我们的公司就在高新区完成注册。

    陶光灿也是一名海归创业者,任贵州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在国内读完博士又去瑞典攻读博士后,他所学专业包括农学、微生物学、植物营养学和生物质能源。

    “我的团队中有从荷兰、英国留学回来的IT硕士,虽然大家学的专业不同,却为了打造‘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的目标走到一起。”陶光灿说,简单的说,他们要把离老百姓很远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用互联网、云计算连成体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

    大河创投创始合伙人、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投资顾问导师刘志硕说,目前,“互联网+”在第一产业刚刚起步,智慧农业的想象空间巨大。在第二产业“互联网+”正逐渐发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柔韧制造,将使未来的机器更加经久耐用,通过提升软件提高硬件使用效率。第三产业中,“互联网+”则处于全面开花结果阶段。

    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欧美同学会通过搜集发布人才、项目供求信息等方式,促成海内外留学人员与贵州省达成项目投资协议58项、投资额235.1亿元,涉及“互联网+”、航空、生命科技、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从贵阳市大数据综合应用基地、IDC数据中心、医疗健康云等项目可以看到,互联网相关产业无疑是海归创新创业的主角。

    “劳动密集已经不再适合中国制造,未来中国的很多传统行业要从抓数据、规划化、标准化做起。”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长、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石说,留学生现在回来,他们的能力、技术、知识正有用武之地。

    分析人士指出,留学人员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打造更多的平台助推海归创业,将为中国“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新引擎注入新鲜血液和充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