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理赔 保险消费 避开8大误区

15.03.2016  10:56

    又是一年3.15,在金融消费领域,保险再次成了投诉的焦点。据记者了解,目前对于保险消费的投诉大多集中在销售和理赔上,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素质不高的保险营销人员为了卖保险而忽悠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很多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还存在诸多误区,对于“如何投保”、“怎样理赔”,很多人都犹如雾里看花。

    近日,贵州省保险专家对寿险和车险消费中常见的8种消费误区进行了解析,以便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清清楚楚理赔,从而避开这些消费陷阱。

     寿险

    误区1

    把保险当获利工具

    案例:2012年9月份,一位保险销售人员向市民杨先生推荐了一款万能险产品,并承诺年化收益率可达7%,杨先生算了一笔账,觉得比存银行更划算,于是就把家里20万元存款都投了进去。没想到几年下来,没有一次的分红达到过代理人的承诺,最多的一次也仅有5.6%,杨先生觉得自己被骗了。

     点评:保险本质是保障

    新华保险贵州分公司贵阳本部营业部经理陈幸华:投资型保险收益预测一般分高中低三档,每款产品的收益都有所不同,而部分营销员为了增强保险产品的影响力,在介绍产品时故意隐瞒中低档收益,只向消费者介绍高档收益。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保险时,可到保险公司官网查询该产品过往的收益率,若是新产品,则可参考该保险公司同类产品的收益率。

    其实保险的本质还是一种保障工具,获取投资收益只是它的附加功能之一,所以保户不应当对它的投资收益抱过高的期望,选择险种的时候,还是应当以保障功能为主。保险预防的是意外,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才能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和弥补损失的作用。在安排家庭保险时,消费者一定要先安排基础保障类的保险,然后考虑投资理财型的保险,力争做到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覆盖。

    另外,家庭保险规划应遵循“双十”原则,年保费支出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保障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左右,而不是将家庭所有资金用来买保险。

     误区2

    “家庭支柱”零保险

    案例:李先生和太太都在私企打工,李先生的收入是太太的两倍,是名副其实的“家庭经济支柱”,但夫妇俩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份保险,却为1岁的宝宝购买了3份保险。

    点评:大人有保障孩子才保险

    中国人寿贵州分公司保险专家:“先为孩子买足保障”是不少家庭买保险时存在的误区。在不少家庭,孩子的保障十分完备,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母却无险傍身。

    正确的投保观念应该是: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子女成长可能面临的风险直接取决于父母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家庭支柱获得足够的保障,子女的风险才可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