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出行四大消费陷阱:电话未通也收费 每分钟32元
中新网12月25日电 (财经频道 秦辰)2014年关将近,通览全年消费账本,很多人感叹这是“蛮拼的”一年,“消费”似乎真的达到了新高度。但当你遇到黑停车场强收停车费、在旅游时遭到强制购物,那么消费就成为了被动式。2014年,你被消费了吗?
黑停车场每月暴利达数十万 强行收费无异拦路抢钱
日前媒体连续播发了《北上广津四地停车费追踪》系列报道。报道称,停车场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畸高的占道停车费价格和不透明的审批制度,变相鼓励占道停车遍地开花,至少有一半停车费没有最终进入政府财政。在北京,“黑停车场”以假乱真,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年内曾审理假停车发票案,查获大量假停车发票。消费者权益维权律师邱宝昌说,“黑停车场”一天收费几千元,一个月甚至收入几十万元。
事实上,关于“停车收费”、“黑停车场”的相关报道早已屡见不鲜。然而,悠悠众口制不住贪婪之手,黑停车场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肆意滋长。据中新网财经频道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各大媒体至少曝光相关问题60余篇次。更有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仅北京市相关部门就接到群众超过1万件对黑停车场的举报。
面对媒体的质疑和民众的投诉,各地相关部门在回应时,都声称进行了执法整治。据《北京晨报》12月22日的报道,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条主干道的便道上,醒目的白线划定了20多个车位。而该停车场是没有合法资质备案标牌的黑停车场,该管理员证件也系伪造。记者拨打北京市交通委投诉举报电话反映该问题,查实该证件是假证。但当记者问“怎么办”时,电话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没有办法,建议找城管部门举报。
记者据其建议拨打了城管举报热线。在举报过后20分钟,西城区城管总队执法监察队的三名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但令人惊讶的是,假停车管理员十分淡定,城管执法人员在现场核实、盘问后,仅将该名收费男子驱离现场。他们表示,他们平时也只能把人轰走,“见一次轰一次”。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假管理员变成“淡定哥”,你轰我就走,你走我就回。除了徒增基层执法队伍的无效劳动,也令生活在附近的百姓心有怨言。“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住了一辈子。现在这些外人居然不明不白的跟我要钱,这跟拦路抢劫有什么区别?”一名北京市民说。
多位专家表示,如今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的空间还很大。鑫诺律师事务所主任孔伟平律师认为,如果执法部门对黑停车场积极取证,对道路收费进行合理标识,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相信黑停车场就不会这么肆无忌惮。除了停车管理中投诉举报、管理执法等实际问题,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让违法成本过低。孔伟平律师也表示,行政执法部门应该根据基层执法遇到的实际问题,向立法部门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去年10月1日实施的《旅游法》明确规定,旅行社经营有五个“不得”:“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不得诱骗旅游者,不得通过安排旅游者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不得指定具体的消费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目前,“低价团”和“零团费旅行团”已得到一定遏制,但在网络上仍有一些“低价团”大行其道。有媒体指出,各种低价旅游项目广告“看上去很美”,实际暗藏玄机,游客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掉入“低价团”陷阱。
天津网10月10日报道称,家住天津西青区的刘女士和邻居共14人经熟人介绍参加了“港澳7日游”的旅行团,报名该团,55岁以下免费,55岁以上每人交300元。开始他们担心这是一个购物团,可这位熟人说,即便安排了购物环节,游客完全可以拒绝。然而该旅行团到达深圳后,地接导游就开始以各种名目向刘女士等人收费,景点要收门票费,到了不收费的景点,导游也要收取每人190元的费用。最令刘女士等人不能忍受的是强制购物。在一家出售彩金首饰的购物中心内,地接导游强迫游客必须购物。“不购物晚上回去就睡大街!”“不买东西,你们就别想出去!”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低价团”开始化身为旅游尾单,这些尾单价格低廉,有的只有原价的1/3,甚至更低。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其潜在的风险。例如有些尾单在游客下单时才会告知已经售罄,转而推销其他产品。部分尾单则是变相的“零团费”,游客低价入团后,再以购物、索要小费等形式变相收取费用。
更有意思的是,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以皮草、玉器、家具交易为主业的商场竟然变为4A级景区,这一行为被质疑有强制购物之嫌。“购物场所怎么能算景区,导游把游客带到专门的购物场所,难道不算强制购物?”南京市民马晓天说。有媒体指出,新的旅游法明明对强迫购物等久遭诟病的行为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这种把商城变成景点的做法,怎么能摆脱强制购物之嫌?有悖新旅游法的规定。
出境游遭遇天价话费 运营商:未接通电话也要收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近年来,由于出国旅行而背上“天价话费”的报道屡见不鲜。
今年早些时候,有媒体报道,中国移动江西用户周女士近几个月用手机拨打国际长途,在对方未接听的情况下,依旧被扣了国际漫游费,对此她表示十分不能理解,同时,中国移动也涉嫌有意克扣消费者通讯费。
据周女士介绍,因为拨打国际长途的费用比较贵,为了省钱,自己一般都是先拨打过去,然后挂了电话,等对方打过来。然而,让周女士无法理解的是,就这几秒“嘟嘟嘟”拨打电话声,居然也产生了费用,并且这样的情况她还不只是遇到过一次,仅今年一月份就发生了四次,二月份也有两次。
对此10086客服做出说明称:拨打国际长途,即使你没有接通也会产生费用。不管多少秒,只要接入就会产生费用。客服还建议,每个月底都反应一次情况,中国移动就会将部分扣除的钱返还,去年移动公司也确实是返过一次。
江西法报律师事务所肖文军律师表示:既然没有产生接通也要收费,这就和我们所认知的国内通话收费方式不一样,这个时候中国移动公司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告知消费者应该承担的风险,让消费者有最基本知情权,而且如果没有接通也要产生费用,这样收费的标准又是什么?没有接通按照接通的收费标准收费,这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这种漫游时“被消费”的情况并不仅此一种。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福州的李先生前往韩国旅行。出发前,李先生前往运营商的营业厅开通了手机国际漫游功能,问到具体资费时,运营商表示,在韩国当地接听以及在韩国拨打中国大陆电话,均是每分钟0.99元。可旅游回来发现,竟然是按每分钟31.99元收费,一下子就被收了数百元。
对此,运营商方面表示,李先生打这通电话时,恰好站在一港口的邮轮旁,因邮轮上的通讯信号太强,最终导致李先生的手机被覆盖。于是他打电话时,用的就是邮轮上的通讯信号。而这些信号,一般是由海事卫星信号转换而成,收费昂贵。
而类似的在“边界”地区话费计费失真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人还在深圳,但手机信号已漫游到香港运营商的网络上,通话资费当然是按境外漫游来收取。或是在两省交界处,明明人在A省,但手机信号已漫游到B省。如果消费者碰到此类情况,只能向运营商反映,并提交相关证据,运营商方面会酌情减免相关费用。
假期出行订票需谨慎 网上订购机票谨防四大陷阱
近日,携程旅行网发布了全新机票预订平台,新平台聚集了近千家国内外机票代理商。不过,在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有消费者担心,网上订购机票是否存在更大的隐患。此前,有媒体总结了网上订购机票常见的陷阱,如,代购点资质有瑕疵、折扣价有猫腻、加价出票、退款到账不及时、出票反馈不及时、不执行退改签规定、保险无法查询、支付后未出票导致机票无法使用等。
对此,消协曾发布消费警示称,预订机票时,要到正规航空公司或合法代办处办理,不要轻信大街上散发的所谓特价机票的小广告。要查看代购点是否有工商营业执照,是否有代理航空运输业务项目,是否具有民航运输企业委托代理资格。在预订机票时,应仔细核对宣传折扣与实际机票价格是否一致,并咨询相关的内容,如机票是否含有机场建设费,是否可以签转、修改、退票,是否需办理有关的特殊服务手续等。在价格和行程确定后,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方打账单,并认真核对乘机人姓名、行程、价格等。
此外,消协还提醒消费者,如需乘坐多次航班才能到达目的地,应宽裕地计算航班与航班之间的间隔时间再订票。
面对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2014年,你“被消费”了吗?(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