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了中秋节 热了中秋假
原标题:淡了中秋节 热了中秋假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明月在中秋节的召唤下如期而至。长期以来,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地感受着中秋节带来的圆月美景,感受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喜悦与温馨。由于它时处“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所谓“中秋假”,则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护中秋节,尊重其传统习俗,推动人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在中秋节设立假日,并给予一天的假期。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调休的政策,所以往往会形成一个两三天的“中秋节假日”。
由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我们虽然还是盼望着中秋的来临,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还是那样愉快,可是这盼望和愉快的原因却并不在于它是中秋节,更多的是在于这两三天的中秋假。
节日的我们在做些什么呢?或是一天到晚地补觉,或是沉迷于观看视频和打游戏,或是把握少有的机会外出旅行。依旧激动于中秋节到来的我们,很少是由于这一年中罕见的圆月,很少是由于来之不易的亲友团圆机会,更多的是一直工作、操劳的我们为能够有短暂的放松时间而喜悦,为能够四处旅游而兴奋……明月还在,中秋还在,只是中秋节不见了,中秋假取而代之。
人们在中秋节时的行为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就拿唐朝人喜欢的赏月这项传统活动来说,在没有电灯照明的古代社会,月亮洒下的银光是夜间最重要的照明,月亮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因此在月亮最圆的中秋节夜晚,人们禁不住赏月咏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与之不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早已习惯了电灯带来的光明,于是大家对月亮的感情逐渐弱化,再也不像古人那样热爱月亮,赏月的习俗也就被渐渐地忽视和遗忘。
人们对假期的渴望超过了对节日的热爱,是如今人们冷淡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紧张的工作使现在的人们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有的假期成为实现愿望的机会,所以无论是什么假期人们已经不在乎。因此中秋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渐渐高于中秋节,传统的中秋节“庆祝”方式就渐渐被抛在脑后。
对中秋节的相关知识了解过少,也是现今人们冷淡中秋节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知道传统中秋节的习俗,不明白中秋节及其相关活动的内在含义。比如明清时期的祭月活动,在现在许多人眼里是毫无意义的封建落后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人们对月亮感激之情的表达,其本质是感恩,是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中秋节知识的缺乏,最终使得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过中秋节。而“随心所欲”的过节方式,将具有特定习俗活动的中秋节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中秋假。
中秋节传统习俗有很多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而且充满艺术感,因此传承这些优秀习俗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中秋节时,做一些与中秋节习俗相符合的活动,也会为平淡的生活增添光彩。国家本来是为了促进人们传承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丰富民众节日生活,才将中秋节设定为节假日的,但现在许多人的过节方式显然与放假的初衷相悖。
为了真正实现中秋节放假的价值,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首先,我们应该转变关于中秋节习俗的观念,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义。其次,多了解一些中秋节的知识和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依靠个人有意识地加强学习,更要请相关部门在各地展开一些活动,让本来对中秋节及其习俗没兴趣的人关注中秋节。最后,适当减少对一些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离手机和电脑等远一点,把更多的时间拿来与家人团聚,参与节日习俗活动,并获得过节的愉悦。我们把中秋节过得更有意义一点,我们就会多热爱它一点!(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侯同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