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清凉山炮台遗迹——掩护友军撤退 炮台官兵死战不退
日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小记者,在抗战史学者胡卓然的带领下,寻访清凉山炮台遗迹。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鹏 摄
清凉山,古称石头山,是南京的一座名山。其西坡藏着一处和抗战有关的遗迹——清凉山炮台。日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3名小记者,在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青年抗战史学者胡卓然的带领下,寻找清凉山炮台遗迹,了解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
残留的炮位,射界曾非常开阔
记者一行从清凉门后面的明代城墙爬上清凉山西麓。在山间小路上拐了几个弯,在一个高台地上,小记者们看到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筑成的一个大大的圆圹。这个圆圹直径有二三十米,没有完全封闭,东南方向有一个开口。圆圹底部也是水泥地面,地上有凹槽,内侧有12个长锥形的壁龛,每一侧各6个。
胡卓然说,这是当年清凉山炮台残留至今的一个炮位,大炮放在圆圹正中间,地面凹槽起固定作用,防止大炮轰鸣时后坐力使大炮向后移动,而内侧的壁龛则是放置炮弹的。
记者还发现,圆圹外侧有一个小水池,胡卓然给小记者解释,这是储水池,如果大炮炮膛过热,可以取水浇在炮管上降温。
“同学们,你们看,这个炮位的火炮可以有效地压制从城墙袭来的敌人。”胡卓然说,当年清凉山上没有太多树木,视野和射界都非常开阔。
和日军野战重炮展开激烈炮战
清凉山炮台建于清代末年,“置快炮2尊”,属狮子山炮台兼管。1928年出版的《新南京志》里有“炮台志”,列举了包括清凉山炮台在内的7个炮台。
由于位置险要,清凉山炮台一直在使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清凉山炮台和马家山炮台合并为马台要塞。日军对设在南京城内的“马台要塞”也非常重视。1936年10月16日,日本特务牧山忠敬“携带照相机潜入马台要塞地带内侦察地形”,被中国军队的哨兵发觉,当即将其扣留。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日军动用飞机和重炮对清凉山炮台实施轰炸。据当时率部驻清凉山的宪兵教导第二团第二营长马崇兴回忆:“敌军每日炮击清凉山要塞,并用飞机进行轰炸,我军也以炮还击,双方均有伤亡。”
根据日方记录,日军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开炮破坏南京城墙上的水西门城楼时,突然发现“野战炮的炮弹不停地落在我们的周围”。日军随后发现,中国军队的野战炮阵地就是清凉山炮台,双方随即展开了炮战。
炮台官兵死战不退全部遇难
胡卓然查到的资料还显示,南京守军奉命撤退后,清凉山炮台的大炮还在向上新河一带日军射击,掩护友军撤退。而部分炮台官兵却被困在城中,无法突围,最终全部遭到毒手。
在寻访中,记者一行和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还根据清凉山炮台的历史地图,进行了实地踏勘,并有了发现。在老地图上,清凉山炮台有炮位两处,地下设施若干。大学生志愿者发现,留存至今的清凉山炮台遗迹,除了前面提到的西炮位外,还有一座东南侧炮位,虽已损毁,但留有部分水泥遗迹。
东南侧炮位旁的“暗室”(炮手掩体)则完整保留了下来,但公园的标注只说是碉堡,并没有注明是清凉山炮台的一部分。
胡卓然说,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场遗迹分析,清凉山炮台有两个炮位。炮位旁边都有暗室。“我建议在清凉山炮台遗迹旁边增设说明性的文字,使更多人了解这座老炮台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经历的血与火的往事。”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于峰
原标题:寻访清凉山炮台遗迹——掩护友军撤退,炮台官兵死战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