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务群众“零距离”
——贵州省清镇市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服务民生观察
“村里来了雷锋队,不怕脏来不怕累;解决问题实打实,群众得了大实惠!”贵州省清镇市流长苗族乡马场村58岁的谢发英阿姨,近日在乡村文化舞台上,即兴编唱了一首山歌,赞扬了乡里派出的“雷锋干部”。
谢大妈唱出的歌词,有着实实在在的“注脚”:今年以来,全乡党员干部组成的27支“雷锋队”,已走访群众4270户,收集民情民意327条,化解民间纠纷127件,为群众代办事务361件。
随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清镇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社区村寨、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用红枫湖镇陈亮村残疾村民任永丽的话来说,以前是“往上”找人办事难,现在是干部找你来办事。
走基层、接地气,架起党群“连心桥”
6月16日,红枫湖镇芦荻哨村20平米的会议室里,十来位群众代表,争相向市里来的干部掏心窝子:
“在保护‘两湖’水质的政策要求下,我们村的发展路子还比较窄,不知道咋整才好?”
“刚刚‘并村’,大家在思想上还不太统一,怎么发展都还搞不清啊。”
“我们村东面是红枫湖,西面是平坝夏云工业园,南面是贵安新区,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希望市里帮助我们搞好开发。”
……
这是贵阳市政府党组成员、清镇市委书记向虹翔下村召开发展问题“诊疗会”的一个场景。当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座谈,调研组一行,为芦荻哨村的发展拟定了思路:打造贵阳市民的“菜篮子、花盆子、肉袋子、奶瓶子、药箱子”。
像这样的“诊疗会”,已在清镇市45个“后进村”村村召开。今年来,清镇市将“建强堡垒攻坚战”作为反“四风”的重大战役,明确了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帮、“第一书记”直接帮、驻村干部蹲点帮的“三帮”措施。至目前,24名县级干部已驻村115次,协调落实发展项目27个,帮助解决问题204个;45名“第一书记”进村召开各类座谈157次,化解矛盾纠纷233起,帮助谋思路、出点子152条;90名驻村挂职干部共协调资金800余万元,为群众办理实事好事483件。
“诊疗会”只是清镇市党员干部开展“走基层、接地气”的一个缩影。在年初的常委会上,清镇市就制定了一个“规矩”:市级层面,每位市领导必须领头接访、领衔调处、领题调研、领队宣讲;每周三为“无会日”、“访民日”;在乡镇,干部职工人人都要联系村、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在机关,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到所在社区报到“领岗”;撤并后的村居,则全面实行干部坐班制。通过这些措施,多层次、全方位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确保群众“不跑冤枉路,不花冤枉钱”。
在清镇市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我们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元月至8月,全市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社区)、企业开展工作610人次,办理实事427件;轮流到群工中心接访群众400余人次,调处案件200余件;“夜宿农家”蹲点收集意见建议104条,解决问题86个;共协调投入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全市共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等主题宣讲活动2000余场次;2705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认领岗位2700余个,开展服务活动10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