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渔民“上岸”稳得住 江河湖水碧波漾
渔民“上岸”稳得住 江河湖水碧波漾
——我省全流域范围内养殖网箱拆除之后
一阵河风吹来,江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几只水鸭打着猛子,远处,一艘巡江船缓缓开来。碧水青山,蓝天白云,看着眼前如画的美景,范芳焯如释重负,压在心头许久的那丝负罪感一扫而空。
范芳焯是锦屏县平略镇三板溪村人,清水江从村旁流过。清水江是贵州省第二大江,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今年36岁的他从小在江边长大,也是三板溪村第一个在江里网箱养鱼的人。“做得最大的时候,网箱有6万多平方米。”范芳焯说,那些年,大家一窝蜂搞网箱,养殖面积远超规划,过量投肥投饵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了江水还阻塞了江道,“钱是找到了,但污染了环境‘犯下了罪’。”
范芳焯是村里第一批“转产上岸”的人。拿到200万元补偿资金,他租下一个6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养娃娃鱼。“去年,娃娃鱼卖了60多万元。”范芳焯一脸笑意,“效益不比江里网箱养鱼差。”
贵州处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分水岭地带,有水域资源优势。本世纪初,首轮国家西部大开发中,我省在长江流域的乌江、清水江和珠江流域的南盘江、红水河等水域实施了梯级电站开发计划,形成了诸多大中型水库。为解决当地移民生计问题,乌江、珠江、清水江流域兴起了网箱养殖。在当时,这无疑是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然而,随着网箱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流域生态环境面临威胁。2017年8月1日,中央第七生态环保督察组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反馈“库区网箱养殖失控,过量投饵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等环保督察意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省拉开了全流域网箱养殖整治工作的序幕。
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补助经费17.93亿元,取缔网箱养殖33543亩。乌江干(支)流、珠江干流、清水江干流上22个县(区、市)的网箱已全部拆除,实现了全省全流域零网箱、全流域禁投饵,网箱养殖污染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6月,我省151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4.7%;2020年1月至6月,优良率为98%,相比2017年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取缔网箱养殖其实并不容易。这是沿江、沿河、湖边许多百姓的生计。
“你们要是敢拆,我就敢跳下江去……”
“网箱拆了,那我们吃什么……”
……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没少费嘴皮功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解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同时,最大限度为渔民争取补助,并积极为他们开辟新的生活生产方式。比如贵阳市,专门建立了涵盖库区休闲旅游、特色农业发展、库区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4大类11个方向的转产转业项目库;遵义市播州区,积极为广大养殖户提供职业培训,并提供就业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自主创业补贴政策扶持、转产转业相关资金扶持;黔东南州锦屏县,在推广“零网箱”大水面生态养殖的同时,引导渔民发展中药材、油茶、果蔬等产业;在黔西南州安龙县,大力引导养殖户转产畜禽养殖、经果林、食用菌等项目……各级各地政府多渠道帮助渔民寻找新出路,确保他们“洗脚上岸”后依然有个“好生活”。
其实,取缔网箱,百姓并非不理解。
“那些年,网箱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铺在江面上,水质浑浊,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息烽县流长镇长涌村高村民玉山曾经是乌江上的网箱养殖户,他说:“每年3、4月份,江水翻滚,这时候就会看到江水是黑的,乌江成了‘污江’。”现在,他在乌江边经营一家餐饮店,还流转了一片地,搞种植。“日子过得还不错,算小康生活了吧!”他说。
“以前,河道上到处是网箱,行船困难,风中裹挟着鱼腥味,臭。”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的郎潮方,也是曾经的网箱养殖户,现在,他在万峰湖上开游船,吃上了旅游饭,每当听到游客点赞万峰湖,他都很骄傲:“谁不说咱家乡好!”
“清水江三板溪流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前的渔民也有了新的事做,真正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范芳焯说。去年,他还牵头成立锦屏县卓越大力养殖发展合作社,村里以“三变”资金入股,采取“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利益联结全村54户贫困户231人,当年,人人有分红。(记者 申云帆)
[责任编辑: 刘菲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