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赏绿 红绿共舞

02.06.2015  21:20
  本报记者 黄 杏

  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园区的寨坝、坭坝、大坡、仙源等地地处黔渝交界的边陲小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羡慕。

  短短两三年,园区里的这几个穷镇成为重庆和四川人瞩目的旅游重镇,从“粗放式发展”到“可持续性发展”,正是习水县让资源、产业、生态环境、民生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带来的变化。

打造红色旅游升级版

  “四渡赤水”中“三渡”在习水,全县24个乡镇(区)中有20个乡镇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是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县。习水因此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的主要革命纪念地。

  正是依靠这一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习水县倾力建设四渡赤水纪念地,并逐步打造成为习水红色旅游地标性符号。截至目前,习水县连续几年相继举办中国红军节,先后累计投入逾15亿元打造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四渡赤水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花惹得百花开,习水县紧紧抓住“红色”长征文化这一品牌优势,努力做大做好“观光游”这篇大文章,打造神奇习水中国红文化品牌,开创了习水红色文化旅游的新局面。

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迎着春夏的光阳,记者来到了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园区,水塘边、树林中、小径上,到处都是享受假日休闲旅游的重庆人,只见农田阡陌,山泉清澈,枣树成荫,环境优美,小桥、流水、金黄的油菜花与漂亮的民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个生机勃发、城美乡美,富裕富有、魅力彰显的产业新城已傲然崛起。

  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乐业”途径。由此,地处习水北部天然绿色屏障的乡镇的老百姓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纷纷干起了乡村旅游,不少农户一个夏天就能有七八万元的纯收入。

  习水县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全面推进了生态文化旅游内部融合、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试验,实现了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的“四态合一”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融合发展之路,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也使一年四季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近来连获殊荣,除被重庆媒体评为最美度假区和最喜欢旅游养生度假区外,还被联合国人居署亚洲协会授予“亚洲可持续生态景观奖”。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昔日偏僻的小山村人气倍增,许多游客因景而来,因景而留,在习水投资兴业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为习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习水广大群众增收拓宽了新渠道,更成为拉动该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个生机勃发、城美乡美,富裕富有、魅力彰显的产业新城已傲然崛起。

  山川更秀美、生态更宜居、人民更幸福。一个位于川黔渝三省市交接处的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园区,能成为四川重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生态避暑家园,穷富联缘,探索建立两省市群众共享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堪称典范。

旅游产业

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

  以往,习水县一直走的是传统的乡村游、休闲游、观光游,日程短、消费少、带动差,景区景点品质差、配套差、服务差,习水县的旅游业沦为周边地区的过路游、顺搭游,经济无拉动、政府无税收、群众无收入、游客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习水县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研究定位,提出将县东部地区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依靠重庆、融入重庆,大力发展度假旅游产业。目前,鳛部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已有30个亿元项目落户建设,总投资2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竣工配套度假用房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入住度假游客5200余户。

  同时,该县对土城镇旅游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定位,确定了发展以多元文化为核心卖点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吸引游客住在土城“品多元文化,听土城故事”,感受“活着的古镇”。

  近年来,习水县围绕“树立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习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为开发重点,将各个建设点科学规划,打造成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和特色产业村,与生态红色旅游产业相对接,充分展现习水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北部绿色生态屏障自然优势,形成了“以红带绿,以红促绿,红绿共舞”的新型文化旅游格局,着力打造集避暑纳凉、休闲娱乐、赏景观光、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了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成为重庆、四川市民的热门之选。

  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调研组考察后认为,习水县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全省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作出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贫困落后地区依托良好生态优势促进循环、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子。省委办公厅在工作情况交流通报中指出,习水县在打造鳛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中逐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规范有序开发、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目前鳛部园区已跻身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成为目前西南地区面积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在贫穷落后地区变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后发赶超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