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奔小康 湄潭县三名村支书眼中群众路线
村支书陈廷明:
群众路线是一次正能量的传递
刚过去的五月,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过得忙碌而充实。
仅用21天时间,村里流转土地1010亩,引进了贵州金泽地绿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在回龙组、红光组和二渡组,占地400余亩的李子园已种下果苗,等待着明年开花,后年结果。两项工作结束后,陈廷明又忙着对接县农商行来村里对茶业加工经营大户进行资产评估,争取贷款。
18年前通过陈廷明的带头苦干,如今村里茶园总面积达10640亩,全村868户3468人,人均3亩,户均超过12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460元,其中茶产业收入达90%以上,家家户户奔小康。茶产业成为核桃坝村的绝对主力,但这串数字在陈廷明看来,当务之急是如何让茶产业提档升级,如何让老百姓快富、更富。
早在今年二月,陈廷明结合村民诉求,对应相关产业政策,大胆提出村里要搞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不仅要让常规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型、传统农业向产业工人转型,还要让小型资本向规模转型、小户经营向家庭式农场主规模企业转型。
通过陈廷明和村民们几个月来努力,核桃坝村正朝着这幅梦的蓝图一点点靠近。现在全村人正齐心朝着“打造核桃坝大景区,建立多个大花园,实现旅游大环境和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而奋斗。
“群众路线是一次正能量的传递,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群众满意,得实惠,要让群众脑中有蓝图,有自信,不然群众路线就只是一句口号。”这是陈廷明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村支书伍荣明:
村民富裕懂得感恩文明和谐
有湄潭县世外桃源一说的兴隆镇龙凤村,每家每户以茶为生,因茶而兴。
“他说的每件事都一样样实现了。”村民们这样评价村支书伍荣明。和十年前的穷山沟相比,现在的龙凤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大小茶叶作坊就有40多家,村民的纯收入达到1万元。刚修好的柏油路每天都有小轿车、货车、县乡客运班车、旅游观光车在村子里穿梭,由此引申出的“后备箱经济”,让龙凤村的瓜果、时蔬、林下鸡、茶叶不愁销路。一幢幢农家山庄拔地而起,一曲曲小康之歌在此唱响。
“现在党的政策好,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党支部。”伍荣明说,这些年,龙凤村支部开展的“联一扶二帮三”活动,让一名党员联系一户富裕户、扶持二户示范户、帮助三户贫困户,把村里的党员、能人和能做事、想致富的村民拴在一起,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如今,村里的63个党员,每一位都在带头致富干实事,为全村5730亩有机茶园的茶青销售找到了归宿。伍荣明说,目前村里正在筹备着设计建立全县最大的一流茶青交易市场,可辐射5万亩茶园,届时,会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会让龙凤村更加热闹。
“心系群众知冷暖、心装群众谋发展、心带群众奔小康,这既是开展群教活动的一个目标,也是对全村百姓的承诺。”伍荣明说,村民富裕、懂得感恩、文明和谐,是他心里的群众路线新愿景。
村支书唐书浪:
让村民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山上种茶,田中养鱼,圈里喂猪。”这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事儿。可谁会想到,这里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上半年卖粮,下半年挨饿”是2001年唐书浪接任村支书时村里最真实的写照。面对一片贫瘠的两路口村,他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着全村人寻找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自发展畜牧业养殖敲响第一道大门后,7年后全村赢得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唐书浪积极争取,在浙江大学和县畜牧局的支持下,稻田养鱼项目——青田鱼养殖落户两路口村,当年就实现“稻、鱼”产值210余万元。在“稻鱼共生”形成的同时,更获得了稻鱼种植养殖的双丰收,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致富项目,仅畜牧养殖一项全村年人均可增收2100元,并逐步推广到周边8个乡镇20余个村。现在全村发展青田鱼养殖达2000余亩,建成生态茶园500余亩,发展茶叶2000余亩,摆脱了贫困的面貌。
“有了钱就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我们就是要让村民过上市民的生活。”唐书浪的承诺没有食言,如今村里90%以上有了通串寨路,901户全通自来水安上热水器,黔北民居扮靓村寨,新农村画卷乘势展开。要说最让他操心的,是村里正在进行的百万亩优质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结合旅游规划,项目建成后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能让前来两路口村的游客们感受到吃住行购的乐趣。
“搞群众路线教育,不光是让村民富裕,经济发展,还要搞新农村建设,让农村人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唐书浪铿锵有力地说道,也是这样做到的。(本报记者 龚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