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生产力工程取得实效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0日电 今年以来,湄潭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促进生产力工程,重点实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档升级”“富民强村”“项目书记”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升级版。一是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县级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资金5600万元,改建成了总面积为6800平方米,服务窗口280个,配备有效能监察室、电子监控室,群众自助上网区和群众办事等候区的服务中心。该中心进驻51家单位(部门),含供电、供水、通讯等12家服务企业,实现审批服务科室全部整体进驻,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王老吉”湄潭分公司,仅用1小时就办理了工商、质监、税务登记”等手续,赢得企业高度评价。二是优化党组织设置,发挥党小组作用。采取调整党小组设置方式、结合产业带划分、选好带头人、健全长效机制,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党小组建在产业基地、在生产车间、销售团队。马山镇清江村将党小组建在茶叶、弥猴桃、烤烟和非公有制经济4个党小组,让党小组“更专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加大党建示范点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各级各类示范点32个,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全县133个村(居、社区)运转经费走出了上级补一点(县财政匹配村(居)运转经费村2.5万元/年、社区3万元/年)、工作挣一点(烤烟、计生、土地流转等工作考核经费,平均每村每年2万元以上)、单位帮一点(将101个单位、20余家非公企业联系到村,每年帮扶1-5万元不等的发展工作经费)、资产赚一点(部分村实现“三资”转换,以固定资产出租、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全县各村此项收入达100万以上)的多元化之路,让村级班子办得了事,做得了主,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扎实推进“项目书记”建设。一是开展“百名支书讲党课”暨首届优秀党课评选活动。活动旨在为培育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搭建平台,力争在3年内培育20余名左右“站着能说、坐下能写、弯腰能干、跑得出去”的“明星书记”。半年来,复兴镇两路口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先后到贵州省司法厅、省国土厅等单位协调项目4个,目前到位资金3150万元,还应贵阳市委组织部、清镇市委组织部等10余家单位邀请,为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上党课。二是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报酬=基础报酬+增长报酬+业绩考核奖励+目标考核奖励”的结构报酬制,2014年1月起,村干部报酬正职1600元/月、副职1500元/月,村干部报酬平均每月可达2500元,平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全县24名村党组织书记被选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年还拿出3个事业单位名额面向村干部招录。三是向新一轮省定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通过个人自荐、村民代表推荐、组织推荐等方式,从46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中每组选派1名干部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走访了困难群体、重点人群和农村能人共计612户910人,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380人次,召开了座谈会92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46条,协调解决资金50万元,解决困难问题10个,协调项目5个,办实事好事15件,化解矛盾纠纷10起。
着力实施“强村富民”计划。一是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和“ 支部创业带富”工程。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15个镇、40余个村,通过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情况,并制定了《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各村充分利用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果园、坝塘等资源,通过自建、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把资产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遵义市委组织部两个项目均已实施,预计年底能取得效果。目前,全县119个村中,有集体经济积累的村89个,2013年度村级经济收入1087万元,积累244.88万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核桃坝成功举办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预计8月份中组部、农业部相关领导对核桃坝进行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基地授牌,全县在核桃坝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期,受训402人,还承办了省、市的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在工业园区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取得实效。(罗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