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激情与担当 大山深处写青春
满怀激情与担当 大山深处写青春
——贵州省直机关“榜样青年·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典型青年风采录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我省扶贫开发大会工作部署,充分彰显和宣传省直机关青年牢记嘱托,置身基层,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特别是到村任第一书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业绩和好典型,进一步激发当代省直机关青年扎根基层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今年8月,贵州省直机关工委联合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在省直系统组织开展了以“榜样青年·第一书记”为主题的专题宣传活动。主题宣传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据统计,共有980多万人(次)关注,290余万人(次)参与投票。一段时期以来,该活动和宣传人选的驻村工作事迹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经过单位推荐,媒体展示,社会投票,典型确认等环节,产生了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科员马晨旭(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乡杉树林村第一书记)、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李涛(毕节市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驻村干部)等10名“榜样青年·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典型青年。本报特将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展示,通过榜样树立,以激励广大青年为建设贵州奋发勇进。
人物档案
马晨旭帮助群众填写补助申请表。
姓名:马晨旭
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驻村工作地: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乡杉树林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苗乡里的山东小伙
脚踏大地,抓铁留痕。这是马晨旭2015年初下到凯里市大风洞乡杉树林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的工作誓言。但一句“你还是个娃娃,办不了什么事”的话,让他尝到了不被信任的滋味。
确实,他太年轻了,二十多岁,在村民们心中尚属于刚冒“胡子”的年龄,尽管他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马晨旭2013年毕业,曾获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一年,毕业时有很多选择,但他这个山东小伙最终选择了贵州。
第一书记怎么当?一句话,就是脚踏实地干实事,在集体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点模样出来,让群众相信他的脑瓜子“灵光”、“好使”。
杉树林村有个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伯父生活,几个孩子挤在一起,生活十分贫苦。马晨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这个家买来4头猪仔,还争取政府支持,解决孩子们的学习费用。每逢周末或过节,他常去看孩子们,并送去营养品,跟孩子们聊天玩耍。孩子们觉得这个小马叔叔很贴心,像亲人。
了解村民疾苦,关爱留守儿童,马晨旭先后争取10余万元,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小马书记,我不会写字,能不能帮我填填表?”渐渐地,村民遇到难事,都愿意找马晨旭帮忙。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马晨旭逐步赢得村民们的信任。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工作中,马晨旭牢牢记住这一理念。他发现,许多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没人打理。他帮助村民利用这些荒废的土地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扩大葡萄和核桃的种植面积。他发动驻村干部跑补助,让种植户得到了13万元的苗木费。村民们知道,小马书记如此卖力发展经果林,目的就是为了他们能多有一些收入,同时还保持了水土。
由于交通、销售手段等原因,杉树林村的葡萄连续4年卖不出去。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马晨旭发动合作社、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对全村的种植户进行摸底调查,制作种植台账,适时掌握葡萄生产情况,先后到三都、平坝、息烽、镇远等地引进商家。他多次到交通不便的水牛坡组、青山组了解销售进展,组织疏通销售渠道。看到品相不好的葡萄卖不出去,他又联系多家酒厂前往收购。2015年,杉树林村葡萄热卖,最高亩产值从6000元增到1.3万元,果农收入普遍翻番,部分贫困户直接脱贫。
“小马,能不能教我用用‘一亩田’电子商务平台?”一个种植大户找到马晨旭。看到农民主动通过电商经营农产品,马晨旭很受启发,马上动员合作社主要成员联合行动。他帮助合作社注册产品商标,跑工厂设计包装,联系当地广播电视台制作宣传片,帮助合作社策划促销活动,联系多家电商平台为企业设计店铺和产品展示页面,发动村民想办法解决物流仓储问题。
巴心巴意的努力,换来一笔笔网上订单,,村民们开心极了。看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收益,村民们主动参加电商培训,不仅在网上卖葡萄,还卖起了蘑菇。省委办公厅调研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凯里市推荐杉树林村;省委组织部调研驻村情况,凯里市再次推荐杉树林村。
激情写青春,厚意播山乡。马晨旭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贵州人”特质。
人物档案
姓名:李涛
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驻村工作地:毕节市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
驻村工作职务:驻村干部
人生的灿烂有多种呈现方式。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涛始终秉持这个观点。
李涛是省委政研室信息研究处的主任科员,2013年初他到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莲花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干就是两年。2015年他又辗转到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任驻村干部。3年来,李涛走遍所驻村的山山水水,把脉问诊挖穷根,身体力行,参与总结和实践了“精准扶贫四看法”,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驻村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深入村组搞调研,是李涛迈出的第一步。李涛发扬省委政研室提倡的“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以“5+2、白+黑、晴+雨”的积极姿态,走村串户、深入调查摸底,走遍了驻村的所有村民小组和农户,与村组干部、群众召开面对面的座谈会、院落会、讨论会100余次;多次走访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等。通过“进村入户”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所驻村的村情、民情。
精准“四看”识真贫,是李涛迈出的第二步。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李涛与同步小康工作队员一起,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扶贫四看法”。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刊发该文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中央办公厅、国家扶贫办等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
2013年和2014年,李涛和队友们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培训7场次,受培训村民达421户1850人;动员村民参加毕节市农委举办的种植养殖培训。通过培训,村民的素质普遍提高,变过去的“要我做”为今天的“我要做”,变过去的“要我富”为今天的“我要富”。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李涛帮扶的莲花村不但获得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还得到多个项目资金扶持,修建了25公里的产业路、通组路、串户路,实现了全村户户通公路的目标。他帮助农户向银行办理建房贷款,推动莲花村和大寨村群众的住房建设,完成了危房改造200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房96户,生态移民23户,让群众圆了小康房梦。
拓宽脱贫渠道。李涛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到莲花村和大寨村进行玛咖、党参等中药材种植、马铃薯产业化技术和生态养殖培训。帮助建立由合作社技术员提供常规种植技术培训,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专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等专项培训的制度化培训机制。引进百强集团在迤那镇投资510万元建中药材加工厂,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开了玛咖的销售渠道。
三年多的驻村工作,李涛与莲花村和大寨村的干部群众建立了良好的亲情关系,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李涛说:“能帮老百姓做点事情,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还能彰显自己人生价值,我觉得很值,这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千事万事,不如老百姓的事。在李涛心中,群众永远处于第一位置。
人物档案
姓名:李强
单位:省旅游局
驻村工作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登杠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做侗乡旅游的“策划师”
既是研究生毕业,又当过兵,贵州省旅游局干部李强的身份有点“特殊”,在侗乡开展扶贫工作,他更是一把好手。
2006年,“70后”李强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2015年2月,他主动报名参加省旅游局帮扶黎平县同步小康工作队,担任肇兴镇登杠村的第一书记。
侗族占90%的登杠村是国家二类贫困村,4个自然村寨都是古香古色的木楼。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所驻村寨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实现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目标,成为摆在李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村民杨宏福几年前外出打工,挣钱回家盖了栋三层洋楼,一些外出打工回乡的村民受他的影响也想修平房。李强得知后,随即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讲道理、找例子,同时组织村民到从江县四莲村参观学习,使村民们明白了村寨原始风貌也能换来金山银山的道理。杨宏福带头改造小洋楼的外观,部分村民打消了修平房的想法,修的都是侗族传统风格的木质民居,使侗族的建筑文化得以保持。
驻村后,李强走访了181户村民,开展20余次座谈交流,详细了解驻村地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通过分析、比较,他认为,登杠村具有风景好、气候佳、资源保存完好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
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结合登杠村的实际情况,李强决定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通达和服务条件。筹措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修建了一条近1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通过项目申报,由省旅游局出资66万元修建一栋旅游民居接待中心、一所旅游厕所和一条排污沟;通过省发改委,获得10万元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经费;解决4个自然村寨880米的串户道路硬化和7公里农业机耕道建设;通过世行贷款项目,解决停车场、观景台、风雨桥、鼓楼等设施的建设和修缮问题,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把资源和产品优势变为市场优势。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把风景、村落、民居、鼓楼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元素宣传出去;发挥自身行业优势,邀请部分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负责人到登杠村参观考察,在旅游产品推荐和旅游线路编制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三是培训示范带动,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惠展现在全体村民的面前。通过走访,李强了解到村民刘小峰、向成显两户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又找不到致富的路子,就主动与贵阳市酒店业协会联系,争取协会有针对性地对这两户人家进行旅游服务专业技能培训,并在开展农家乐经营上给予资金、技术和器材方面的支持。通过努力,登杠村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正逐步成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逐步实现。
近段时间,李强又在琢磨如何利用登杠村的气候优势,种植错季蔬菜,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下养殖业。
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正在徐徐展开画卷。
人物档案
姓名:张杰
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驻村工作地:黔南州瓮安县中坪镇高枧村
驻村工作职务:驻村干部
张杰是位“老公路”。公路管理工作轻车熟路,扶贫也同样是行家里手。
2015年初,瓮安县中坪镇高枧村成为张杰的第二个家。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在单位行业特点开展帮扶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成为他驻村工作的真实写照。
通过深入调查,张杰了解到,制约高枧村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交通发展滞后,农村交通安保设施缺乏;二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三是群众求新发展意识不高,不重视教育;四是村风民风有待转变,群众整体素质有待增强。
张杰把这些问题确定为驻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省公路局对口帮扶瓮安县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杰除全面掌握高枧村在发展上的需求外,还重点关注瓮安县在公路交通方面的需求,并结合自身工作的特性,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分类、有步骤推进相关工作的协调。
一是把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作为驻村工作的突破口。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对接,指导编制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增设安保工程等。协调帮助解决瓮安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共计8141.5万元,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县乡道改造、油路大中修、安保工程等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瓮安县及驻村工作地的交通状况。
二是把改善当地生产生活设施作为驻村工作的推进点。积极对接协调水利、财政等部门,推动村内公益事业发展。帮助红岩村村民筹资改造危房,帮助水耳村改扩建村委会等。除帮助驻村点协调项目外,他还协调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帮助江界河镇修改完善《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业态发展试点补助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该方案已获得认可,补助资金很快落实。目前,工作队正在与省水利厅协商解决永和镇水利设施改善等问题。
三是把遍访工作作为驻村工作的关键点。亲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驻村工作的关键。在工作中,张杰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作风,刚到高枧村不久就遍访贫困户,,全面了解农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他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拟定解决工作方案,他上跑项目资金,下调发展激情,解决了一批贫困户的现实困难,为彻底脱贫夯实基础。
四是把关爱儿童成长作为驻村工作的兴奋点。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村里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张杰协调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在中坪镇,开展“六一”儿童节“牵手红领巾、放飞五彩梦”捐赠活动,向学校捐赠电脑、复印机、篮球架,乒乓球桌、书包、文具等,折合资金约8万元。
张杰的“四把火”,把扶贫工作“烧”得旺旺的。村民们说,张干部是我们瓮安人,做事实在得很。
人物档案
姓名:陈家驹
单位:省委宣传部
驻村工作地:遵义市正安县和溪镇和溪村
驻村工作职务:驻村干部
招招发力的驻村干部
在意识形态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陈家驹,其人生在2015年初与正安县和溪镇和溪村产生交集。
和溪村全村8个村民组,通组公路路况很差,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全村劳动力4031人,其中外出务工2850人,劳动力较为短缺;村民缺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信心。而作为经济主力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却需更多人手。
希望在哪里?希望在未雨绸缪,希望在开拓创新。
陈家驹来到和溪村后,与村支“两委”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拉家常、谋思路、话发展。为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工作资料,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详细了解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村民发展计划、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情况。他走访村里个体老板、种养能手、老党员、困难户,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将要做什么。
通过深入调查摸底,陈家驹明晰了工作思路,由此生出一个个切实有力的“狠招”——
第一招:推进和溪村文化广场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溪村有2000多人,但没有一处文化设施,陈家驹向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汇报,得到大力支持,将和溪村文化广场建设纳入省委宣传部2015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扶计划,拟建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预计投入资金75万元,目前已经完成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
第二招:多方聚力,打通产业路。和溪村保丰、建丰两个村民组虽然在207省道旁,但由于路斜坡陡、道险弯急,影响当地的发展,群众热切期盼通组路能早日硬化。为硬化两个组的道路,陈家驹反复与正安县和溪镇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83万元。同时动员两个组的群众,筹集施工资金21.5万元,使两个组的硬化路得以开工建设。
第三招:做好基层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根据当地群众出行规律,陈家驹调整下组工作时间,或天未亮,或天已黑,陈家驹就来到农户家,争分夺秒,讲解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相关政策,把各项惠农政策讲透讲实,使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第四招: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新农村。驻村以来,陈家驹走访到农户,了解矛盾纠纷,做到事不出村,就地化解。道瓮高速公路由南向北穿过和溪村,在规划涵洞施工时,村民担心将损毁出行道路,导致出行不便。陈家驹会同和溪村村支“两委”全体同志靠前工作,组织施工方和村民代表共同协商,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公路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陈家驹的下一步思路是:主抓集镇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推进工作,促进通组路的硬化,在高速公路沿线推动新农村改造。
一腔热血真蹲实驻,一股劲头真帮实促。在扶贫工作中,陈家驹找到了真正的乐趣。
人物档案
姓名:罗廷定
单位:省档案局
驻村工作地址:黔东南州三穗县良上乡巴冶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档案干部的扶贫颜色
档案工作与扶贫工作有哪些关联?
省档案局驻村干部罗廷定在去黔东南州三穗县良上乡巴冶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前,就觉得这个疑问十分幼稚,因为,只有贫困群众脱贫,所有行业的自身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有了工作的高度和视野,驻村工作组组长、巴冶村第一书记罗廷定开展工作起来就显得非常顺手。在巴冶这个重点帮扶一类村,他以心以情涂了一层厚厚的情感颜色。
第一种颜色:有的放矢,找准发力点。
巴冶村的贫困根在哪里?驻村工作伊始,罗廷定深入村寨,走访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残人员、军烈属,与他们拉家常、听诉求、谈发展。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特点、民族文化、群众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困难,拜访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创业带富能人,探寻推动发展的方向。罗廷定累计走访群众2500余户18000余人次,其中走访“三特三留”人员2284人。为方便联系群众,工作队印制民情联系卡,公布工作组队员的联系方式,发放联系卡1500余张。
交通建设是大头。巴冶村的道路交通建设十分落后,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群众与外界的交流。为解决这一难题,罗廷定多次向单位领导汇报,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邀请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良上乡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规划落实了“六条”通村公路建设计划。截至目前,良上乡4条公路已全部通车。与此同时,还协调120万元对良上乡到巴冶村道路进行硬化改造。
第二种颜色:把民生工作列为第一要务。
扎实发展村集体经济特色项目,在罗廷定的多方协调下,组织成立了村养羊、养牛、稻田养鱼、种植大米四个合作社,实现种植养殖业规范化、产业化、项目化,广大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调动。针对良上村目前没有一个山塘和水库以及巴冶村村民饮水难的现实,罗廷定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修建山塘5个,其中2015年实施3个,预算600万元,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巴冶村的人饮项目经费60万元也将到位。协调“双诚信、双承诺”工作资金2.5万元。同时把巴冶村乌小自然寨的整体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列入2016年实施计划。在帮助乡村发展经济的同时,罗廷定经常带领同步小康驻村干部,走访慰问生活较为困难的党员、群众,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制定帮扶计划,给94户困难老党员、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以及学校师生送去慰问金和礼品共5.7万元。在省直多家单位的支持下,筹集资金45万元,支持巴冶村建设民族文化广场,资助良上村、巴冶村举办“六月六”、“土王戊”等民族节日活动,丰富了苗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思路决定出路。罗廷定认为,只有思路清楚了,发展路子对头了,才能管长远、见长效;才能当好县、乡党委政府发展的参谋、工作的帮手、决策的智囊;才能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才能聚集优势、发挥优势。“四才思路”,让罗廷定在良上乡和巴冶村做得风生水起。
人物档案
姓名:胡丽华
单位:贵州日报报业集团
驻村工作地:黔西南州普安县盘水街道办事处红星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女记者的“红星”情结
胡丽华的身份是记者。2013年,她的名字与普定县的红星村发生紧密的关联,原因只有一个:帮扶贫困地区。
“我们现在有什么事情就打‘便民联系卡’上胡书记的电话,村里的事情找她准没错!”“胡书记,我也想养殖长毛兔,但不知道难不难养,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下。”“胡书记,我想请您到家里看看养殖的土鸡,这几天不怎么下蛋了。”
在红星村,这样的话语已构成一种“胡记者”现象。
2013年3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选派旗下子媒——西部开发报扶贫开发周刊的主编胡丽华,到普安县盘水镇水街道(原盘水镇)红星村驻村。短短一年时间,凭着一股干劲和一腔热情,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被评为“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2015年6月,她又成为红星村的“第一书记”。
胡丽华算是老“红星”了,全村的旮旮角角,家家户户,她都熟识。每户群众的基本情况和想法,她都记在纸上,放在心里。每户村民都有印着她的电话号码的便民联系卡,大家一有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打胡书记的电话,“胡书记,你看这事怎么办?”“胡书记,我想听下你的意见……”
红星村虽然距县城不远,但其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困难,胡丽华与村支“两委”共同探索,推出“村委+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帮助红星村成立了跑马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裕丰农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鑫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康泰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00多人。在她的努力下,红星村还建立起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了网上代购、网上代售、信息查询等快速便捷网络服务。经过调研,胡丽华还确定红星村近期发展长毛兔、茶叶、核桃三大产业,远期搞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精准到位。
重民生、办实事是胡丽华开展脱贫工作的核心。她采取“大户带头、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深入每户群众家中谈发展、理思路、想办法。目标确定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帮,先后培养了曹志领、李秀富、李忠金等一批致富带头人。她经常在贵阳和普安之间奔走,帮助红星打开农产品销路。为了农产品的包装更有特色,她请人专门设计“红星牌”外包装,力推“红星牌”品牌。她联系企业对学校和贫困户进行资助,先后为红星小学协调到物资10多万元。发现非常贫困的村民需要帮助,她积极想办法,自己出资帮助村民李忠喜硬化房屋地面;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慰问活动;积极帮扶贫困大学生,为村里新入学的3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协调到5000元的助学金。
为提高村民的发展理念,胡丽华组织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党员代表40多人到盘县哒啦仙谷、娘娘山、岩博村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签订了《盘县岩博村结对帮扶普安红星村战略协议》,让两地结成发展联盟。
胡丽华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展优秀青年入党,通过党员带动群众,通过优秀青年带动发展。开展对离任村组干部、6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特殊困难人群慰问活动,让老同志和群众感受到村支“两委”的温暖,让他们继续为红星村的发展建言献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脚步不停,奔走不息,记者胡丽华用真情实感,谱写了一个扶贫队员的青春之歌。
人物档案
姓名:郭志锋
单位:省纪委(监察厅)
驻村地址: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镇南猛中心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心系苗家人的好阿哥
2015年初,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镇南猛中心村出现一个从省城来的“第一书记”,名字叫郭志锋。村民们说,这个第一书记做事巴实,把苗家人放在心里,是条真汉子。
郭志锋驻村后,立即进村入户,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注重放下架子平等交流,注重掌握政策依规交流,注重总结经验高效交流,这是郭志锋总结出来的群众工作经验。驻村不久,他走访村民500余户、2300余人,其中孤寡老人39人,残疾人57人,留守儿童148人,退伍老军人28人,低保户142户560余人,贫困户160户590余人,除少数外出务工家庭外,达到了全覆盖,并多次对60名致富带头人做跟踪走访。
走访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确定工作思路。郭志锋发现,南猛村的发展优势有“两好、两浓”,即:地理位置好、自然环境好,民族特色浓、创业氛围浓。影响发展因素为“三多三少”,即:山林土地山多地少,规模发展难度大;基层组织老多少少,工作推动难度大;人员素质低多高少,自我发展难度大。为此,他提出“123456”的工作思路,并制定出具体的帮扶措施:以发展旅游为龙头,以发展种植养殖为补充;建立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培育乡村文化,提高干群素质;建强基层组织,规范村镇建设。
为确保驻村工作规范、长效、健康开展,郭志锋提出并制定《省纪委监察厅2015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省纪委监察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帮扶雷山县五年规划(2015年-2019年)》,在规划的引领下,他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帮助南猛发展村级经济。协调启动资金80万元,成立南猛旅游综合合作社、老猫特色养殖合作社、杨柳果蔬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黑毛猪、石蛙等特色养殖和白茶、猕猴桃、白芨等种植。
帮助特殊困难家庭。逐一入户核实贫困户、低保户、独生子女户、危房改造户、因病、因学返贫户等信息,做好“四特三留”人员统计,进行精准扶贫。协调55万元,慰问残疾人、孤寡老人、退伍军人124人。为淳正清、莫国伟、杨胜兰、余小勤、李建文5名残疾人,争取到无障碍建设资金25000元。
帮助贫困学生。为报德小学协调价值8万元校服及生活用品,朗德全镇中小学生50万元助学金,王希南等13名大学新生6.5万元助学金;结对帮扶老猫村文晓婷同学,并资助2800元。
积极协调项目资金。争取省移民局300户生态移民项目,解决生产困难、生活不便等问题;争取黔东南州纪委30万元,修建朗德镇政府职工食堂;通过省纪委(监察厅)协调雷山至榕江四格的高速公路立项。至今,郭志锋已协调各类项目资金达254.28万元。
关心民生,心系群众。在“5·27”、“ 6·8”两次特大洪灾中,南猛中心村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田地冲毁,郭志锋带领村镇干部翻山越岭,爬沟过河,第一时间赶到各受灾点,与百姓一起奋战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灾后,通过省纪委(监察厅)到省财政厅、水利厅、交通厅等20余个单位协调,支持雷山县灾后重建,落实经费8650万元。
在单位,郭志锋是一把好手;驻村,他真情投入。有志者,事竟成。
人物档案
姓名:梁俊贤
单位:省文联
驻村工作地:贵阳市云岩区三桥村
驻村工作职务:驻村干部
从艺术家到扶贫队员
常年与艺术家打交道,梁俊贤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
但这个别样的风景,却在2015年初换成扶贫工作——他到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同时兼任三桥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队长。
梁俊贤来到三桥村,立马转换“身份”,成为一名普通群众,与三桥人同甘共苦,做出一件件让群众称道的事。
说三桥村特殊,是因为三桥距贵阳市区不远,某种意义上是城区。针对这一现实,梁俊贤勤调研,重宣传,凝聚发展正能量。与边远地区不同,三桥村问题和矛盾呈现多、杂、急的特性。梁俊贤走进村里,带着民情日记本和服务联系卡,天天行走在三桥村的大街小巷,走进校园、工厂和村民家里,与低保户、拆迁户、上访户、残疾户、鳏寡户、流动户等特殊群体,拉家常、讲问题、交朋友,收集社情民意,摸底民生需求。一年来,他走访村民及特殊困难户400余户,12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见面会和座谈会,8次参加民生项目建设协调会,16次走进前进小学等农民工子女学校;发放和张贴征地拆迁、低保扶贫、医保教育、地质灾害等法规政策和科学知识宣传资料1000余份;组织村支“两委”党员开展“理想·信念”党课培训会;拟写3份近2万字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明确帮扶思路和重点。
解难题,重项目,争取支持见实效。这是梁俊贤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手段。调查研究之后,梁俊贤带领工作队驻村队员,与三桥村支“两委”的负责同志一道,统筹谋划,分头推进,通过“一事一议”、专项补助、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途径,带着社情民意、现场照片、调研报告等第一手材料,争取省文联党组的支持,协调和争取到文联、残联、水利、红十字会、政法、民政、妇联等单位支持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项目10余个,涉及资金30多万元。
惠民生,重实干,推动实现新发展。这是梁俊贤的扶贫目标追求。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三桥村一系列民生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和推进:4月10日,三桥下五里新村消防通道建设举行开工仪式;4月23日,梁俊贤率队与数十名志愿者走进三桥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文艺支教活动;4月28日,三桥黔川组排污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今年6月,争取省文联两次向三桥村3所学校捐赠1300本《新华字典》、30本艺术画册和1台电视机等教学工具和设备;联系和争取文联、政法、群工等部门为三桥村(组)安装配备了一批防盗铁门、监控设备、通道路灯、垃圾箱等生产生活设施……
点点滴滴的行动,实实在在的帮促,梁俊贤的工作得到三桥村干部群众的认可。目前,他正与村支“两委”的干部一道,积极谋划三桥村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他说,未来的三桥翻天覆地,那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人物档案
姓名:廖瑶
单位:省气象局
驻村工作地:铜仁市玉屏县新店乡洞坪村
驻村工作职务:第一书记
点点滴滴总关情
从热闹的南明河畔到寂静的黔东山区,省气象局干部廖瑶,经历了一个从繁华都市到乡村田野的人生过程。
对于这个过程,廖瑶觉得很值,因为,他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2015年年初,廖瑶报名参加省气象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驻村地点是玉屏县新店乡洞坪村。
作为洞坪村第一书记,廖瑶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放在工作首位。他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对于全村发展极其重要。在他的带领下,洞坪村完善和制定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学习计划、党员发展计划等,旨在提高支部“一班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分别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6次,党员大会2次。3人顺利转为正式党员,培养发展4名入党积极分子。
为进一步落实洞坪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洞坪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督,村低保评定的监督,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廖瑶提出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村民大会,由监督委员会通报监督结果。这一措施,确保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进行,群众满意,干部宽心。
驻村后,在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廖瑶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座谈会,村支两委工作会,研究扶贫开发、民政救济、人畜饮水、防洪工程、蔬菜种植等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一道,拉家常、谋发展。走访所在村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做到对村的自然条件、社会构成、人口情况、教育情况、群众疾苦和要求心中有数。
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群众最关心的事。廖瑶和洞坪村驻村工作组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在与乡村两级领导沟通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洞坪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洞坪村做了一件件实事:
——开展“六一”儿童节慰问,为村幼教点的小朋友赠送5000余元的书包、字典、铅笔、篮球、羽毛球等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同时还对4名贫困儿童送去了400元的慰问金。
——开展“七一”联建活动,慰问贫困党员2名,发放慰问金400元。
——联系县农牧科技局农技人员、省气象局农气专家,到洞坪村开展培训,指导村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协调申报蔬菜项目,落实资金20万元。
——协调申报洞坪到沙水坪道路建设项目,落实资金225万元。
——协助省气象局领导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落实帮扶发展资金5万元。
——协调洞坪村自来水、防洪堤工程。
心中有群众,工作不空洞。从贵阳到玉屏,从都市到乡村,廖瑶觉得变的是地理,不变的是心地。
(文字整理:刘 莹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