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村都是“文朝荣”

15.01.2015  17:12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5日电(记者胡星)又到了种树的季节。在白雪覆盖的海雀村山坡上,村民们背着方竹苗,挖下一排排整齐的坑,种下对绿色的希望。

    村民张付光说:“当年老支书文朝荣带领大家也是这么干的。”从1987年文朝荣和村民们在荒山上种下第一棵树开始,海雀村就延续了每年冬天种树的传统。现在的植树场景,一如当年般火热。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去世近一年之际,记者再一次来到位于乌蒙山深处的海雀村。满眼看到的是“文朝荣”,满耳听到的也是“文朝荣”。一个人,对一个村庄的影响可以如此之深远。

    文朝荣把树林视为生命,他生前希望村民“爱护好海雀这片林”。当年和他一道苦战几个冬天,种下1万多亩华山松的张付光告诉记者,把村里剩下的1000多亩荒山退耕还林,是“继承老支书的遗志”。

    村民马正学近来最高兴的事情,是拿到了劳动部门颁发的从事石砌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13年,48岁的马正学和妻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前往温州打工。由于缺乏技能,很快“一分钱没挣就回来了”。

    村里“文朝荣精准扶贫服务队”的队员来到马正学家,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安排他参加由贵阳一所职业学校举办的培训。经过技术和理论的系统培训,马正学获得了相关证书。“过年后再去温州打工,这次手上有技术心里就不怕了。”他说。

    “文朝荣精准扶贫服务队”的队员赵玉凤说,这种上门“问需扶贫”的方式正是源于对“文朝荣精神”的学习。

    文朝荣去世后,当地干部对他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提炼,提出“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即常串门,摆政策;办急事,说实话;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窝,立规矩;我带头,一起干;当杆秤,像清泉。

    海雀村村支书何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成立了“文朝荣植树造林队”、“文朝荣志愿服务队”、“文朝荣精准扶贫服务队”等6支以“文朝荣”命名的队伍,旨在学习文朝荣,践行“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

    何涛说,在精准扶贫上,需要像文朝荣一样常串门了解真实情况,帮助群众找路子。村里对仅剩的70户贫困户进行分类建档,按照其需求确定了帮扶责任人、措施、目标和时限。现在“落户”村里的各级各部门扶贫项目多达40多项,群众脱贫有了更大的希望。

    文朝荣在弥留之际,对前来探望的领导提出3个希望:给村小学多派好老师;提高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建一个小市场,方便村民买卖东西。

    如今,文朝荣的遗愿正在逐步实现。海雀小学成为村里最漂亮的建筑,3层教学楼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应用平台,多名教师来此任教。标准的村卫生室已经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村口不远处修建了一个市场,村民步行十几分钟即可赶场。

    眼下虽值寒冬,海雀村民却还在紧张劳作。他们正在往地里运送农家肥,为开春种土豆做准备。在村民劳作的土地旁,一块没有墓碑的墓地安葬着文朝荣。墓地的正前方,是海雀村的万亩山林。

    近一年来,2万多人前来给文朝荣扫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文朝荣精神”,正在成为贵州扶贫攻坚,后发赶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