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动姐”及帅气司机护航你的“高铁之旅”

26.12.2014  11:27

  “动姐”在观察车外情况,确认乘客是否上车。

  “动姐”从贵广高铁列车前走过。

  “动姐”为乘客提供服务。

  列车启动时,司机发出开动手势信号。

  随车机械师在检查动车组。

  贵广高铁开通后,人们将体验风驰电掣的快意旅程。但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旅程背后,却凝聚着高铁人日以继夜的付出。

  漂亮的“动姐”、帅气的司机、严谨的随车机械师……高铁上那些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部门,究竟有哪些呢?本报记者邀请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分院教务主任王朝阳,为大家介绍电务、车务、机务、车辆、工务、供电六大系统。

  电务段是高铁上最具技术含量的部门。它负责车站、区间信号控制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和检修。高铁的运行速度、前后车间隔、区间红绿灯显示等等,都由信号系统控制,它就相当于高铁的“大脑”和“眼睛”。

  车务负责行车设备的运营、调度,车站管理、指挥等。乘客打交道最多的售票、乘务员等岗位,也属于车务系统。

  机务段负责机车的驾驶、保养、检修、维护,司机就属于这一系统。

  车辆段负责客货车的使用、保养、维护、检修。随车机械师属于这一系统,负责处理应急情况,保障车辆安全。

  经过一天的高速运行后,凌晨0点至5点是高铁的检修时间。每天晚上,工务、供电、电务三个部门在维修基地集中,开始沿线检修,从晚上11点一直持续到天亮。这样披星戴月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是45岁以下的男性,是他们整晚整晚一丝不苟的努力,在守护乘客的安全。

   动姐 流动的美丽风景

  在飞驰的动车组列车上,美丽文雅的“动姐”,就像一道流动的风景。可很少有人知道,列车上没有她们的座位,她们每天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

  贵广高铁目前取得高铁乘务人员资格的有34名列车长和91名乘务员,其中7名列车长为男性,平均身高165厘米,平均年龄24岁。从2013年5月贵州开始选拔动车乘务人员,到2014年12月25日贵广高铁开通前一天,乘务员们一直在为给高铁提供优质服务而努力。

  贵广高铁乘务人员选拔非常严格。乘务员要求女性身高在163厘米至168厘米之间,一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强,同时要求具备较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而要成为列车长,则需要一年以上列车长工作经验。贵州首批动车列车长淘汰率超过83%,乘务人员淘汰率更超过95%。

  贵阳姑娘王丽是贵广高铁首批列车长。2005年,年仅17岁的王丽作为乘务员第一次登上列车,心里满满都是小女孩对未知世界的浪漫想象。她没想到的是,到2014年,当自己26岁时,可以作为贵州首批动车列车长登上贵广高铁,实现让人们了解家乡,传播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梦想。

   司机 手眼口并用保安全

  贵广高铁试运行过程中,本报刊发的一张高铁司机发出启动手势的照片,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在高铁运行中,司机不时手舞足蹈,还不停地高声呼叫,是在做什么呢?

  高铁司机有一套“手指、眼看、口呼”的呼叫应答制度,主要是为了再次确认信号和保证安全。就算司机室只有一个人,呼唤应答,手比眼看,复诵运行指令,提前诵读运行揭示也决不走样。这是作业标准,不但能防止流程漏项,还能防止失误,更能使自己保持精力充沛。

  呼叫应答主要是靠语言,手势是为了加强语言的确定性。在启动、弯道、读取数据时都有相应的手势。司机面前还有一个小本子,叫做“时间手账”,每通过一个车站,都要记录通过的时间。

   机械师 动车的随诊“医生

  在贵广高铁列车上,伴随旅客出行的,除了司机和乘务员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小到车内照明灯更换、大到危及行车安全的应急故障处理,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像动车的随诊“医生”,默默为安全行驶提供保障。这个岗位就是随车机械师。

  贵阳北动车所乘务队目前有34名随车机械师,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23岁,60%有5年以上车辆工作经验,25%有10年以上车辆工作经验,他们都拥有超过三万公里的连续行车经验。

  在贵广高铁使用的CRH2A型动车组车厢内,有一间专属的机械师乘务室。在这个不到1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随车机械师可通过显示屏观测所有设备的技术状态及列车运行数据。针对35种危及动车组行车安全的故障情况,贵阳北动车所提出相应处理办法,拟定应急处理预案,并要求随车机械师牢固掌握。

  在成为随车机械师的过程中,鞠晓波忙到不知道孩子换了几颗牙,忙到母亲动完大手术后立即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忙到妻子也不理解“都是老师傅了还要学什么”……作为一名见证贵阳北动车所从一片荒山到建立厂房,再到动车入所全过程的高铁人,鞠晓波感到很荣幸,也衷心希望贵广高铁能更好地为贵州人民服务。

  本报记者 骆明 刘祎/文 王伟倩/图

都匀与高铁——

村支书的

茶叶经

都匀市坪阳村距离贵广高铁都匀东站约20公里,驱车需要将近2个小时。

见到坪阳村村支书张光辉时,天正下着毛毛雨,海拔1000米的云雾大山上格外寒冷。尽管山高风寒,但他一说起“茶叶经”就满脸放光。

张支书的“茶叶经”,可不简单。

先说说修路——“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我们要把进村的黄泥路修成6米宽的水泥路,好方便外地茶商开车进村买茶。”张支书说,随着贵广高铁的建设,今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有外地茶商进村洽谈合作购茶事宜,“商机来了,可不能因为路不好走错过了。

再说说采茶——“以前我们只知道采春茶,而且只采独芽,6万个芽头才一斤,虽然质量很好,却造成夏秋茶的浪费。”张支书说,和广东茶商接触后,才知道原来绿茶也能发酵成红茶,现在坪阳村正在开发红茶,争取在贵广高铁开通后打入广东早午茶市场。

接着说制茶——“以前我们都是纯手工制茶,想不到外地用机器制出的茶味道一样,效率却是我们的十几倍。”张支书说,在坪阳村的一个茶园边,村里集资的标准化生产车间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村里的茶叶产量可由1万公斤提升到20万公斤。

最后说营销——“以前我们连上网都不会,卖茶完全靠前人积淀下的名气。前些日子,广州的几家企业主动联系我们,想给我们做大数据终端销售平台。”张支书说,现在大家也渐渐明白“啥子叫营销”,他准备在贵广高铁开通时请几个布依族姑娘在列车上做茶叶推销。

贵广高铁开通的消息,让这个藏在深山的村子迸发出活力。采访前,我一直在想,贵广高铁开通后,能给处于西南腹地的贵州带来什么——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但从张支书的“茶叶经”来看,高铁带来的最重要东西,是观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