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校园文化

26.12.2014  18:05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杨顺 曾方霞 王名润 报道)

上了大学,我们成了家人眼中的“文化人”。可是对于我们而言,到底什么才是文化?一张毕业证书,还是数篇学术论文,抑或是学校常常举办的讲座?其实这些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校园文化内涵丰富,作为贵大学子的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又有哪些值得去了解呢?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漫谈校园文化吧。

眼中的校园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化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你眼中的文化是什么呢?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聂萌(人文学院老师):我眼中的文化,是各个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朝向真理与永恒迈出的脚步,因此会有地域及时代差异,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对于文化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认为首先是热爱学习,因为真理深邃而浩瀚,如果没有探索的热情,是无法略知一二的;其次就是真诚,对于自己学习的东西,不可浮夸自欺,否则会阻碍自己获取真知。我觉得这两个是最根本的。

郭亦嘉 (2011级英语):如今的文化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字上或严肃的讲座课堂上,我认为文化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你我身边,不仅是要“走出去”找,更要“引进来”学。另外,“文化人”的概念相比过去也似乎更为多元,更为丰满。

但茜(20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我觉得文化是在时间的河流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东西,而且现今的文化人应该具有“和”与“礼”的精神。

娄英洁(2013级汉语言文学):我所认为的文化和读书不能划等号,书读得多并不代表文化丰富,但是要有文化不可以不读书。文化于我而言是一个有深厚蕴味的名词,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也容易从一言一行中去丢弃。校园文化是文化中的一个丰富“品种”,就像中老年人的“广场文化”,青年人的文化中的“XX范儿”。我们身处其中,却又参不透它。

任倩(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它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它不仅仅包含科学、文学、艺术、宗教、制度,也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建筑,还是人们在生活中所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都是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是一整套文化体系,它的分支很多,不管是高雅的艺术,名人大家的作品,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特有的社会风俗,甚至是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都可以称之为文化。

张美霞(2014级水土保持及其荒漠化防治):在我心中,文化就是能提升个人修养,开阔个人眼界,丰富个人世界的东西。它无形也有形:无形是因为它是各种知识的汇总、集合,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心理、思想,甚至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形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的富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东西,比如那些名胜古迹、艺术作品、民风民俗等。

聂安珊(2014级新闻学):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构成元素,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在体现。文化的积淀有多深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文化作为一种人的思想信仰而存在。我觉得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仅是通过学历,而更看重的是文化素养的高低。文化素养高低体现在他的道德品质,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

易相君(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我认为文化更多指的是环境、人文等一种综合的因素。它对于事物和人都有熏陶作用。“文化人”指的是一种受到文化熏陶之后有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的一类人,当然不同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人”。       

感受到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面对大学里“五花八门”的文化,你又怎么看呢?

我与你相知

科技文化节、知识竞赛、茶文化宣讲、培训等,大学文化如影随形,它们或热情如火,或沉静如水。不同的文化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有着独特的美。

土木工程学院的朱俊达曾参加过一次主题为“百年贵大”的POP绘画比赛,他对那次比赛印象很是深刻。他说:“虽然没有获奖,但是我所学到的东西远比获奖要重要得多。在我看来,POP不仅仅是简单的变换一下写字的笔画和写法,它更是一种具有自我特色,不可替代的独特文化。”朱俊达还说:“所谓文化,就是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具有自我特点的一些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是文化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了解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真正感悟到文化的真谛。”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田芳芳是一名既安静又活泼的女生,因为平日里安静的她是学校武术协会的一名成员。“其实当初加入武协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是当我加入武协以后,我真的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里面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武术,还要了解武术文化。比如,我们一开始学习的,就是身为武者的一些基本礼仪文化。”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kung fu”一词俨然成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中国功夫的“美”,不仅美在其招式上,更美在其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如果你在表演或和别人过招时,连基本礼貌都不懂,就会被别人笑话。”田芳芳说。

讲座,无疑是彰显大学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那些精彩的文化讲座中,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为你展开。矿业学院的王波说:“在大学里,我了解和感受文化气息最多的渠道就是讲座。通过文化讲座,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深了一层。老师所传递的理性文化与老师自身的内在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得讲座不再枯燥。优秀的讲座可以发人深省,甚至引起社会的关注。”

央视主持柴静曾说:“文化看上去无色无形,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到哪里去。”大学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那浓郁的文化氛围。操场上的读书声、树荫下的低语声、自习室的翻书声……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时光流淌,感岁月静好。

想说爱你不容易

提到文化活动,我校新校区的陈好(化名)同学显得有些无奈。由于近期参加学院的合唱队,她已经请了好几节课的假,其中有化学实验、工程数学等专业课。当初,班上的文艺委员打来电话,问她能不能参加院里面的合唱队,陈好觉得还行,就答应了。令陈好没想到的是,合唱队一周要进行三到四次的排练,而且时间还是不定的。这样一来,合唱队就与小陈的课程起了冲突。为了不给学院拖后腿,陈好就只能无奈请假了。“我其实挺愿意参加这样的文化活动的,但是我很不想影响到自己的课程,可是又没有办法。”陈好苦笑着说。

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其目的是给同学们的课外时间带来更多的乐趣,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某些时候却难免和学生的学习发生冲撞,给他们带来烦恼。

对于大学里的文化活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黄兵坦言:“大学里的文化活动是不少,或许是因为地处新校区的原因,我了解到的基本都是关于科技文化方面的,对我国的古典文化的了解明显不足。”

在校园里,虽然有诗词协会、茶道社等传统文化的组织,但由于宣传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同学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组织了解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更别提参加相关的活动了。前不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周静同学参与了一场在北区举办的茶文化活动。周静说:“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许多的茶文化,受益匪浅。不过我是恰好路过礼堂才知道这个活动的。”在活动现场表演茶艺的人员中有不少茶道社的同学,周静向其中的一位同学问道:“我对茶艺很感兴趣,怎么样才可以加入你们?”然而,令周静难过的是,她被告知茶道社在新区并没有分社。

如今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反观我们传统文化的气息就显得弱了些。尽管我校关于传统文化的组织和活动并不少,但是,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一些热爱它们的同学与它们“失联”,只能感叹一句:有缘无分!

不可避免的“冲撞”、无可奈何的“失联”,文化,有时爱你真的不易。

错过的校园文化

有人说,在大学读的是精神,学的是文化。然而,每天在校园内匆匆而过的我们是否错过了那些值得拥有的文化资源?

讲座,听了吗

“讲座通知:今晚18点40分请各寝室在XX楼参加讲座的同学提前签到入场。”一天早上,管理学院某班的团支书穆小归(化名)在班级里的QQ群公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像这样的‘被’讲座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管理学院的刘莹莹大吐苦水。据她回忆,在开学前不久的一次军事讲座上,对军事不“感冒”的她因为当天下午没课,被班委要求去听讲座。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班长在班群里通知了讲座一事,并“信誓旦旦”地承诺:这个不属于凑人数,想去的人自行决定,有兴趣的人找我报名。然而周四上午,在上《经济法》时,班长突然接到了班主任的来电。下课以后,班长说:“由于我们班主动报名听讲座的人只有两个,与其他班参加的人数相比过少,现在要求凡是下午没课的同学都要去听讲座。”话音刚落,一张登记无课表的名单便传到了刘莹莹的面前,下午没课的她成了“代罪羔羊”。

“被”讲座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下的大学校园。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校园讲座,本是一所大学浓厚学术、文化氛围的体现,像我校“溪山论道”、“文科论坛”、“美学沙龙”等经典讲座已成品牌。然而学校费尽周折请来专家学者,却不受学生“待见”,管理者也抱怨连连;不想去听但无奈频频‘被讲座’,大学生表示真受不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项调查显示,尽管88.6%的学生认为听讲座“有好处”、“非常有必要”,但七成学生一学期听讲座不到五场,超过十场的仅占11.4%。

对于错过讲座这一文化资源,大学生们也有话要说。“每天的课实在是太多了,想去也没时间!”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小尧如是诉苦。刚升大二,他从周一到周五几乎都被课程占满。“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他调侃说,自己每天要么在上课,要么在上课的路上,哪怕遇上自己喜欢的讲座也无暇顾及。

法学院的向康常常关注校内的讲座信息,但他认为讲座的宣传力度不够是导致讲座“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拿北校区为例,讲座资讯集中在博学楼、逸夫楼门口的展板上展示,很多时候,同学们都是匆匆而过,甚少留意。”他建议,“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北大就常常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讲座预告信息,武大也有自己的讲座信息网,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避免‘遇冷’窘境,同时能让讲座这一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图书馆资源,用了吗

“大学里读的是什么?大学里读的就是图书馆!” 的确,大学里的图书馆犹如浩瀚的“书海”,是整个校园里最安静、最有学习气氛的地方。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也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然而,被誉为知识殿堂、精神家园的图书馆其人流量却常常“因时而变”。以北区图书馆为例,据经常泡图书馆的赵航观察,平时,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书放在桌子上占位置,然后有的同学“书在人散”。“有的同学书一放就是一个下午,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秩序,浪费了图书馆资源。”他说。

在每学期期末,图书馆人流量就会“陡增”,原本八点开门的图书馆,七点四十五分不到就有密密麻麻的几十号人在门口等候。赵航曾见过这样的“奇观”:一张可以坐12个人的长桌,两个男生一来,就“派书”般地把位置都“据为己有”,站在长桌的最左边,把书一扔,书沿着一条弧线“完美”降落,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长桌最右边的位置上。那个时候,图书馆里大多数同学都成了“啃包族”,面包,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他们的午餐,为的就是“保卫”自己一早起来在图书馆占领到的“风水宝地”,以防外出午餐时座位被“易主”。

面对这种现象,南校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春运认为这是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表现。在她看来,在大学期间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占着位置“一走了之”或者玩手机、煲电话粥等行为都是对图书馆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据她介绍,一般在校生对图书馆的发展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比如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都在不断增加,但很多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资源的存在,虽然在每年新生入校的时候,图书馆都会对新生进行一些培训,但在那个时候学生往往不会在意这些事情,没有仔细地听,所以对本校图书馆的资源了解得并不是很多。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读者的信息需求方式也随之改变,由此,大学生对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图书馆也非常重视适时转变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通过变革来适应新技术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比如:调整图书馆馆舍布局使之更加方便读者,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增加电子图书资源,读书节期间集中举办读书征文、“最美读书人”评选、专题讲座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值得了解的校园文化

大学里除了学术文化也有艺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这些文化以社团活动、讲座、比赛等形式存在于你我身边。

贵州大学美学沙龙: 由贵州大学美学创新团队举办的围绕美学进行探讨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74期,隔周三晚上19点30分在人文学院三楼沙龙活动室举行。官方网站: http://hum.gzu.edu.cn/mx/ (所有美学沙龙的信息都会提前在这里发布,也可查阅过去所有的历史资料。)

贵州大学国学社: 以“正知正见,正理正风;品国学以修身,树大学之正气;传国魂以立命,继中华之绝学”为宗旨,日常基本活动有:上课期间,每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到7点30分在南校区、北校区进行晨读国学经典活动;上课期间,每周日下午举办国学社读书会活动,选定或不选定主题,就晨读的文本进行解读;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或国学知识竞赛,参加贵阳各高校国学类社团活动等。

贵州大学小德云社:成立于2007年11月,由以贵州大学学生为主的相声、小品、话剧、舞台剧、民间戏曲(京剧、评剧等)、民间曲艺(快板、二人转、黄梅戏)等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文艺社团。近期活动:将在12月中旬举办新生专场。

贵州大学图书馆读书会: 自1994年成立以来,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特长的舞台,是一个集学术性、团体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平台。图书馆读书会举办的活动有:在正常上课期间,每周一至周五早上6点50分到7点30分在南校区进行英语晨读;不定期举办知识竞赛,由社团或者学生个人参加;11至12月举行一场大型的电影周活动;2015年4-5月将举行读书节活动。

贵州大学汉风府: 成立于2013年4月,旨在学习和弘扬汉文化核心内涵,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锻炼成长的平台。汉风府常规活动有:传统节日活动,即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庆祝或祭祀仪式;小工艺培训、礼仪习俗教学、六艺教学等;不定期的举办国学讲座,邀请老师讲解国学。

“探索·风尚”少数民族文化协会: 主要是搜集贵州法定世居17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文化、历史、服饰、传说、聚居等相关资料。旨在宣传和弘扬贵州淳朴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新探索、心发现、兴文化。协会已开展了参观贵阳少数民族文化宫、少数民族服装展和少数民族知识有奖竞答等相关活动,12月份还将组织协会成员到花溪镇山布依寨开展调研活动。

贵州大学话剧团: 贵州大学话剧团即贵州大学月光话剧团正式成立于2007年10月12日,隶属于贵州大学校团委,是贵州大学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团体。话剧团成立至今出品了《我和我和他和他》、《暗恋桃花源》、毕业生献礼剧《记得当时那个小》《我和我和他和他》、话剧专场《故事》、原创话剧《那一年》、现代生活讽刺搞笑剧《出气筒》、《小剧专场故事2》、2010毕业生话剧《剩女郎》、2013新生话剧《恋爱的犀牛》等剧目。

贵州大学天陨动漫社: 创立于2004年9月1日,在校园内外组织各类动漫相关的cosplay、舞蹈、节目等活动,为我校动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及交流的平台。官方网站:main.tykira.com; 客户端:天陨大结界。

贵州大学记者团微信公众平台: 致力于给师生提供新鲜有趣的社会热点新闻和校园资讯。内容简介:深阅读、周话题、热点链接、摄影知识课堂、话题互动等。微信公众账号:gzu-jzt;微信二维码见下图,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王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