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开展农村文化“种子工程”成效显著

20.01.2016  15:02

2015年,铜仁市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示范项目通过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评审,作为市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示范项目试点县,该项目落户玉屏自治县。

文化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以及肥沃的土壤,它就能扎根地下,顺势而长,遍地开花。在侗乡玉屏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群爱好文艺的“播种者”,借助农村文化“种子工程”这弯“清泉”,让玉屏的文化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看戏看电影 村民乐有场所

几年前,如果问起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民,农闲时有什么娱乐消遣,答案多半是搓麻将、聊闲话。因为缺少基础文化设施,加上物质条件有限,多数村民的娱乐活动只能如此。

为改变这一现状,玉屏开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抓住农村群众“求乐”这一需求,整合各部门资源,采取“文广局+乡镇+联建部门+村支两委+群众投劳”的模式,逐步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文化阵地。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6个乡镇84个行政村相对集中环境卫生好、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户院坝建立“欢乐院坝”100余个,配备音响和乐器,供村文艺队伍及文艺爱好者开展形式多样且具有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及举办文艺演出。同时,还以“欢乐院坝”为平台,定期播放电影,吸引群众前来观看。

郭家湾村支书吴先明说,每到放映日、演出日,附近村民就组团来看电影、看节目,“欢乐院坝”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服务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村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唱歌跳舞打腰鼓 村民学有指导

手臂不要太高,踢腿动作要到位。”1月15日,在该县新店乡广播文化站,还没进门,就听到一阵热闹的声音,只见十几名妇女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开心地排练着。这样的场景,在玉屏的乡村随处可见。

以前我们喜欢跳广场舞,但因为没人教,跳得不是很好,感觉上不了台面。通过专业老师来教,不仅舞蹈技巧得到提高,还学到了很多舞蹈方面的知识。”该乡新店村村民黄小利说道。

黄小利是村里文艺队的一员。她介绍,以前学跳舞只能通过买舞蹈碟片,跟着电视上播放的动作比划,一个舞蹈有时候一个星期下来都还没学会。自从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下乡来亲自辅导,整个文艺队的舞蹈水平有了飞速提升,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为解决农村文艺团队发展需求,该县要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和村,对农村文艺队伍进行免费培训指导。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杨青介绍,馆里的工作人员每年要开展20次以上、100人次以上培训。如果村里有演出活动,还要“随叫随到”,为村民免费编排节目,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赶坳鼟锣花样多 民族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2015年11月3日,在县城舞阳广场举办的“传承北侗文化·繁荣美丽新店”周末大舞台上,作为承办方的新店乡以舞蹈、独唱、对唱、快板、走秀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侗乡文化。其中,敬酒歌《醉侗乡》将独具特色的侗乡民俗民风搬上了舞台;走秀节目《侗乡神韵》将侗乡人民的服装及农作生活工具进行展示,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侗族民俗民风视觉盛宴。

玉屏在大力助推农村“文化种子”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民族文化“品牌种子”的继承和发扬,不仅把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赶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也把玉屏侗族文化、贡米文化、鼟锣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先后举办的九九“赶坳”、箫笛制作大赛、农民春晚、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中,基层的文艺队员们积极参与,表演了许多具有玉屏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该县通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文化服务功能,提练出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建设“抓基础——抓人才——造氛围——出产品”四要素和“播种——培育——繁殖——普及”四步骤工作经验,初步实现了从“送文化”向“种文化”、从“输血”向“造血”、从村民“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目前,该县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6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12个;村(社区)建成农家书屋93个、农体广场31个,组建基层文艺队伍100余支、文化志愿者(文艺队员)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