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圆:山窝窝飞出金凤凰 让蜡染艺术走向世界
“这叫蜡板画,是直接画上去的,而且这个每一幅都是绝版,不可复制。”听着安顺著名蜡染工艺大师王月圆的介绍,记者一面惊叹大师精湛的技艺,一面惊叹蜡染这一传统的民族技艺的神奇之处。
7月6日,在蜡染工艺大师王月圆家里,她为记者打开了另一个房间的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神奇的蜡染世界。在简陋的展厅里,由于受空间限制,展出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包含了蜡染的各个艺术种类。
开始学习费布料 仍坚定信心
老家在七眼桥小关口的王月圆,在家中8个姊妹中排行老二。由于那个年代农村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她被迫离开了学校。不过,她天生坚毅好强,在求学受挫后,便开始学习蜡染绘画技术。
她的外婆是村中出名的蜡染高手,受外婆的影响,姐姐和她都特别喜欢蜡染,由于姐姐稍微年长,所以刚开始母亲只让姐姐学。
然而,大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挡住一个七八岁小女孩的求学之心,“那时候,大人不准,我就悄悄看大人做,跟着学。”
“那时候买布没有现在这么容易,要用布票才能买,可是布票是有限的,所以那时布不够画,就将没有画好的放到锅里煮,那些蜡经过高温就化了,然后就接着画。”王月圆告诉记者,刚学的那几年不知道画坏了多少布。
家人支持艰苦创业
“这么些年都是老伴支持我,才走到今天。”王月圆回忆说,1985年,东方蜡画大师杨金秀在贵阳办了蜡染厂,由于她对蜡染艺术的独特的天赋和执著的追求,引起了杨金秀的注意,特招她进入专业的蜡染厂并亲自进行指导。
“我当时犹豫不决,大儿子才3岁,小儿子才1岁,若走了孩子无人照管。”王月圆看看身旁的老伴感激地说,当时老伴告诉我有机会出去就出去,不出去怕以后后悔。就是这样的话激励着她走出山村,去到贵阳,“那时候到贵阳对我们来说都算远的了。”
1990年,王月圆回到到安顺,在蜡染厂工作,“当时400、500元的工资在厂里算高的了,好多人都羡慕。到1993年受到贵阳蜡染厂的邀请,又去贵阳工作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在安顺工资算高的怎么还出去?我只是想着出去路子更宽些。”王月圆告诉记者,那些年,前前后后共上贵阳工作了3次。
1999年,王月圆到昆明参加中韩博览会。从昆明回来后,她就在安顺市开发区南马三刀厂成立了自己的工作间。
王月圆告诉记者,如今在她的工作室工作的有十七、八名工作人员,农忙时节他们做自己的事情,闲时就过来做。
传承艺术经典让蜡染走向世界
“在90年代,当看到蜡染作品被贱卖到云南,甚至在那边被当做垃圾,我十分心痛。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这辈子都要做蜡染,并把它作为民族文化发扬、传承下去。”王月圆告诉记者,她特别希望作为民族传统的蜡染艺术能够传承下去,作为安顺特色的蜡染艺术能够做强做大。也正是这个力量激励着她在蜡染的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王月圆已经获奖无数,在2006年,其作品入选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民间艺人节优秀作品展演,同年荣获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2007年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同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9年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
褪去各种荣誉的华丽外衣,王月圆更看重的是传承。
“现在,我每个星期到小学里去上两次课,学校提供教室,而材料全部由我自己带过去。”说到这里,王月圆眼光中闪烁着光芒,她说从2010年,她就到龙宫镇满寨村进行第一次培训。
现在她的作品受到了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青睐,她说“传统的艺术要发展,就要做大家喜欢的东西,增加产品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