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养树,以后树养人”
09.03.2015 10:14
本文来源: 林业厅
本报记者 罗石香 2月26日,正月初八,乡村年味还浓。毛风细雨,春寒料峭,周礼勋不顾地湿路滑,一定邀记者参观他的树林。 老伴常笑他:“一睁开眼,就像看山狗一样往山上跑。” 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只要天气好,周礼勋洗把脸,就系着弯篓,篓里装着柴刀,轮流护山、抚山,看望“树孩子”。 75岁的周礼勋,是黎平县德凤镇地西村人。在深圳干过30余年的建筑工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便利用休假时间植树造林。 “那时的深圳,工程量大,木材紧缺。而家乡黎平的木材根本不值钱,一方标准木材还不如一方柴火值钱。”周礼勋说,荒山荒坡遍地皆是,习惯吹糠见米的农民,对植树造林没有兴趣,任由荒山杂草丛生。 1985年周礼勋回家探亲时,试着在离家几里外的自留山、责任山上种树。 属于自家的200多亩荒山上,那时仅有大腿般粗的杉木10余根。他带着家人练山(砍掉杂木,烧光杂草)、打坑、种树……一家人苦干月余,造林10余亩。 连续几年下来,他把200多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杉木。每年回到家,杉树如同孩子般又长高了一大截,以不同的姿态迎接他。 他对造林着了迷。造完自家山地后,又陆续承包了数百亩荒山造林。 正式退休回到老家后,他更是一头扎进山林,开始“专职造林”。 离周家不远的青龙山,有200余亩杉林,是他1997年种下去的。山上的树,自己守着长大,用双手一掐,就能估算出直径。 长势好的树,直径已有30厘米左右;长得不好的,树身上挂着白毛。他说,树和人一样,苗壮土肥,才能发育良好。 为了摸索种植经验,周礼勋做过试验,对同期种植的杉树苗,分别施大粪、磷肥和复合肥,然后,用竹竿记下高度,来年再作比较。他发现,施大粪的树苗一年能长1.8米,而肥力较差的树苗只能长0.8米。此后,家里的农家肥,周礼勋都挑上山去,“特殊照顾”弱小的树苗。 去年,家门前一株上百年的枫树,因空心,刮风时断裂,砸下来毁了房屋。 重建房屋,少不了钱。多年家里的收入悉数投到造林上,老伴建议卖掉一片杉林建房,周礼勋心有不舍,只好以门面和林权证抵押,贷款建房。 侄儿建房,“相中”周礼勋的两株树,他贴补了500元钱,让他另外购买。 周礼勋种树之初,村里的亲戚邻居不理解,冷嘲热讽不少。表哥更是当面奚落他:你是有工作的人,何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等树长大,你早就“作古”了。周礼勋反驳:“作古了,就让儿孙受益。” 现在,面对长成的商品林,周礼勋偶尔会在老表耳边“炫耀”:“我造林受益了。” 跟着他植树造林的村民也已开始受益。村民吴应很早就跟着种植了40亩杉木,去年卖得近12万元。 周礼勋所在的自然寨有100余户人家,眼下85户在自己的山上造林,绝大部分荒山都种上了杉木。 “现在人养树,以后树养人。”周礼勋说。 |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9.03.201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