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段)项目建设完成,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22.05.2015  11:39

        为维护长江上游鱼类种群多样性和长江上游自然生态资源,合理持续利用渔业资源,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时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涉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一市,江(河)总长度为1162.61公里,区域总面积为331.74平方公里,赤水河贵州段全部纳入保护区范围,涉及我省的七星关、金沙、习水、仁怀和赤水5个县(市、区)。省渔业局与保护区内的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先后投入资金2900万元,完成了保护区贵州段的项目建设工作。

        保护区建立以来,省渔业局与保护区内的各级渔业保护管理部门积极履行渔业部门对保护区的管理职能和项目建设监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职能,一方面,加快对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开展渔业资源监测工作,搞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渔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渔业法律法规,整治违规的捕鱼行为,切实加强对赤水河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保护。自2005年至今,已放流岩原鲤、中华倒翅鲃、四川裂腹鱼、白甲鱼等鱼类160余万尾,投入资金近500余万元,有效增殖了赤水河渔业资源量,改善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证了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