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破“瓮”而“安”开新天

20.11.2015  19:48

    虽然季节已进入寒冬,但在瓮安城乡大地,依然持续涌动着“追赶、领先、跨越”的发展热潮。

    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把辛勤耕耘的收获,凝聚在一串串令人无比振奋的数据上:今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财政总收入15.12亿元(截至10月23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2.8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8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1.72亿元,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瓮安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并且,这种“追赶、领先、跨越”的发展热潮,既不是刚刚开始,也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由乱到治的“瓮安样本

    在同一片天空下,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方水,但瓮安人的精气神早已大不同。

    原本要到今年10月10日,全县的村级公墓才正式投入运行。但玉山镇深溪村榜上组69岁的林思祥老人过世后,在7月13日就被提前安葬进了本村公墓。

    殡葬改革,在“土葬”积习难改的农村,被誉为最为难啃的骨头之一。是什么原因,让玉山的殡葬改革畅通无阻?

    答案,在他们身上!

    66岁的老党员文思伦,不仅旗帜鲜明地支持公墓建设,而且以身作则,天天到工地上帮忙干活,还个人无偿捐出1万元。他的理由很简单:只有死人不再与活人争地了,子孙后代才能长治久安。

    老人的觉悟和行为,并非孤例。

    新庄村支部书记李建祥,为节约成本,带上村支两委人员,到公墓选址点带头劳动。他砍青时不慎将自己膝盖处砍了一刀,到医院缝了5针,第二天一早又上山了。为赶工期,他带领村干部在公墓上一干就是40多天,每天午饭和晚饭都在山上吃,就连公章都带到山上就地办公。一群人虽然被晒成了“非洲人”,但却让预算约80万元的工程,最终29万元就做好了。

    有人问李建祥为何如此拼,这位年富力强的村支书嘿嘿一笑:“其他村都在加班加点,我不想拖后腿被群众骂无能。

    基层干部敢于担责任,基层党组织在关键时候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让全镇村级公墓建设一路凯歌,7个公墓能满足集中安葬10年以上,按预算需要260万元,最终只花了130万元。玉山的做法因此得到全县推广。

    这是一个作风层层传导的过程。村干部作风的改变,首先来源于镇干部的作风变得实在。

    今年3月,王家磨水库被位于邻镇的养殖场违规排污污染,中火村5个村民组600余人饮水告急。面对群众困难,玉山镇党委书记符清和拍板:先筹集资金10万元,因地制宜修建四个小型取水工程。他的理由很简单:协调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进行处理,程序多见效慢,而群众的困难却迫在眉睫。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服务。若不当机立断解决,等到群众把事情闹大了,到时候问题还得要解决,但那时候就被动了。

    主动直面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早已成为玉山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工作习惯。

    瓮安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做法,又是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瓮安由乱到治大转变的体现之一。

    通过持续不断探索实践,如今瓮安已形成了"5531"社会治理模式。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巡回督导组,对瓮安这一创举给予充分肯定,即:统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层基础、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功能;整合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五种力量”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生理、物质、精神“三个层面”的需求;借助群众工作委员会、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服务中心这一条纽带,贯彻群众路线,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和谐稳定为瓮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县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等一系列辉煌业绩。

    由乱到治的“瓮安样本”,由此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赏, 6月18日他在贵州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这一点,并要求坚持不懈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