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与时俱进 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30.03.2016  13:02

清明节是中国人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随着清明节的来临,甘肃省兰州市也迎来了祭祀扫墓高峰期。兰州市殡葬事务管理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仅本月26日前往兰州市各大公墓区祭扫的市民就达30万人,预计清明节假日将出现祭扫最高峰。然而,记者走访各大公墓区发现,相较往年,点燃香火、焚烧纸钱、鸣放鞭炮等陈旧的祭扫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摒弃,兰州市民正在与时代同行,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官方发布文明祭祀节地生态安葬的倡议书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又是倡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文明殡葬改革新风、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最佳时机。

为此,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确保祭祀活动文明、低碳、安全、有序开展,树立“文明节俭治丧、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的新理念、新风尚,兰州市民政局发布《关于文明祭祀节地生态安葬的倡议书》,呼吁市民文明祭祀。

兰州市目前有20多家公墓区,首个小高峰最少有10万人外出祭扫。整个清明节期间,预计有160万人外出祭扫。”兰州市殡葬事务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魏世奎说,“虽然现在人们的观念都在变,但针对这么庞大的祭祀人群,仅仅呼吁文明祭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让更多人了解,接受生态安葬成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为此,今年兰州市民政局在呼吁市民文明祭祀的同时,节地生态安葬,保护环境成为一项重点工作。兰州市民政局发布的倡议书中,呼吁市民采用骨灰撒散、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采用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采用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等都成为今年市民关注的热点。

官方发布这样的倡议书很有必要。在安葬事宜上,其实就是需要一种社会大环境,只有参与生态安葬的人多了,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安葬方式。”兰州市民王先生表示,“所以,在前期人们还没有广泛接受的时候,作为主管部门通过介绍、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受生态安葬非常重要。

多措并举 文明祭扫成风尚

日前,记者在墓区看到,大部分市民已能积极响应“文明祭扫”的号召,同时在兰州市殡仪馆推出的“时空信箱”前,众多祭扫市民通过邮寄时空卡片或是书写信笺的方式,将卡片或信笺投递到“时空信箱”,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这些都是低碳环保的新型祭扫方式,既体现了亲人的人文关怀,又更符合中国传统亲情文化内涵。” 兰州市殡仪馆党政办主任令峰说。

我们的焚烧炉已经全部拆完了。”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文明祭扫推向深入,甘肃卧龙岗园林公墓使出“”招,在山下设卡,对进入墓区祭扫的人们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准花圈、“家用电器”、塑料花、鞭炮等禁止物品,全部没收。同时,墓区租用2辆公交车专门运送祭扫的市民,极大地方便了祭扫活动。此外,墓区盘山路的节点处和每个墓园进出口,均有工作人员引导、帮助。

墓区的服务真的越来越人性化了。”市民康先生说,墓区推出的诸多便民服务得到了祭扫者的认可,这样也有效化解了以往祭扫者和墓区之间容易发生的矛盾。

现在大家来扫墓真的文明多了,放鞭炮的少了,烧纸的少了,鲜花祭扫成为一种风潮了。”已在该园区做了11年清洁工作的闫女士说,“以前每年祭扫小高峰要用车拉好多次,今年明显少了。

墓区的石材经不起火烧,高温会使石质变得疏松,容易破损;焚烧会熏黑石材,无法打理干净;消融的蜡油会渗入石材,难以清洗;焚烧的火焰还有引发火灾的危险。近年来,烟灰满天,火光“四射”传统的陈旧祭扫方式通过媒体宣传,已经被市民弃用,绿色环保的文明祭扫已成风尚。

模范带头 “网上祭奠英烈

为了在清明节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文明祭祀,甘肃省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的同时,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在3月15日至4月15日期间,组织全省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在甘肃红色纪念馆网(网址:www.hsjng.com)开展“网上祭奠英烈”活动。

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要把“网上祭奠英烈”活动作为铭记历史,传承甘肃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团员和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向革命先烈献花祭奠,撰写感言体会等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仰。

网上祭奠英烈”活动,以甘肃红色纪念馆网为主要平台,每日甘肃网、甘肃党史网、中国兰州网等网站均在首页重要位置设置链接,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为兰州清明文明祭祀做好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高翔、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