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求“精细” 贵州赤水丹霞美
新华社贵阳4月6日电 题:生态保护求“精细” 贵州赤水丹霞美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汪军、吴嘉林
红色的峭壁断岩逶迤绵延,大小不一的瀑布点缀山间,碧绿的赤水河蜿蜒流淌,层层叠叠的翠竹随风摇曳……走进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所在地之一的贵州省赤水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山岩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壮丽奇特。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接合部,是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遗产地核心区面积27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448平方公里。2010年8月,贵州赤水与福建泰宁等5处国内典型丹霞地貌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丹霞地貌主要由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在侵蚀作用下形成。赤水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赤水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我们首要的责任就是保护好它。”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胡益说。
胡益所在的这一机构,是赤水市申遗成功后专门成立的,负责对遗产地进行统一管理。胡益说,目前国际上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还没有统一标准,但赤水人对于遗产地的保护,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细”。
“对遗产地缓冲区域必要的开发,坚持科学规划、严格审核,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环评等程序,并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胡益说,在核心保护区内,包括水库、公路、酒店等都是被禁止的,不容许这类项目对丹霞地貌的破坏。
为实施有效保护,贵州省和遵义市两级财政每年共投入1500万元至2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保护区监控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并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每年对区域内空气、水、生物资源等进行监测。管理部门还建立了巡查机制,每年巡查70多人次,一旦发现违建行为,立即责令停止或拆除。
“只有不断对丹霞这一世界遗产进行宣传和科普,才能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胡益说,2014年,当地政府斥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赤水丹霞展示中心。
记者近日走进展厅,仿佛置身自然博物馆。巨大的浮雕、沙盘和各种动植物标本展示着赤水丹霞的地质特点、演化过程、生物资源、美学价值等内容,并配以现代声光电技术,立体展现丹霞的奇特之美。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还批准将每年的8月2日作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日,在此期间举办各类宣传活动。
“精细化”的保护,使赤水丹霞地貌“颜值”完好,加之当地森林覆盖率超80%,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胡益介绍说,遗产地各景区门票收入从2012年的1000万元迅速增至2016年的2亿元。面对激增的车辆和游客,赤水市采取了控制遗产地对外开放面积、环保型车辆统一运送游客等措施。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