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让贵州大放异彩

06.07.2018  18:58

  5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50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99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贵州有两家单位和4个个人入选;

  6月2日,以“传承非遗·文化惠民”为主题的2018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在多彩贵州文创园启动,“水东硒州·诗画开阳”现场呈现了歌舞展演、非遗活态展示、摄影展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各色美食;

  在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文创从业者怀着对贵州文化的浓厚兴趣,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新锐的思想,在培训课程中碰撞新的火花。

  近年来,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以及山地文化等,作为生态文化的具象呈现取得了诸多优异成果,成为贵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2018年全省文化暨文物工作会议上,省文化厅明确了今后5年的主要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生态文化被列入其中。在落实大生态战略、培育绿色文化的任务中,贵州正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美美与共”的和谐观履行着自己的重要使命。

  回顾历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影响力早在古代就展现出了力量,并一直伴随着贵州走到今天。

  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时,正是当地人的淳朴与善良,以及顺应自然的理念感染了他,从而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诞生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而王阳明所留下的浩瀚思想中,也蕴藏着诸多生态智慧,他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学说,反对了“人定胜天”的斗争观念,认为应以不计得失的仁德之心取而代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智慧的重要参考。

  而在浓缩了贵州大量生态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贯穿其中。《苗族古歌》中歌颂的蝴蝶妈妈,侗族大歌的蝉鸣意境,苗绣中寓意吉祥的鸟……代代传承的手艺,口口相传的艺术,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码中解读出贵州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并推而广之形成传统,对当代人产生着影响。

  在近年来贵州的典型事例里,蕴含“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的发展智慧也并不少见。从种树改变生态环境的海雀村,到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样本的花茂村,改变贫困环境的根本是生态,而改变生态的则是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当地群众或许不知道如何解释“知行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的理念,但他们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因尊重生态、敬畏自然而得以保存的乡土文化和民间技艺,成为在“非遗周末聚”这类活动中的主角,古法造纸、蜡染、竹编鸟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参观者,更吸引了合作者,人们通过新的理念与传统工艺结合创作,探索出更多文创产品。

  “”而“”是贵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相交织,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引领下和谐相处,呈现出贵州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点。在文化多元的贵州,开放包容与合理融合制造了新的可能,因生态吸引世界目光,又以绿色文化的具象表达输出贵州元素,在这场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循环中,贵州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