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贵州可持续发展

11.06.2014  11:45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贵州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一)

    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这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尽管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贵州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将进一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有利于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成果。近年来,贵州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举措,初步形成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审判庭。此外,连续举办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并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将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方案》确定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在《方案》的推动下,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共识。有关方面介绍,作为目前我国唯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高端助力平台。本届年会以“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构架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将汇聚政界、商界、学界、民间等各界嘉宾,围绕“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等主题展开研讨,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多强劲支撑。(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