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正成为贵州大地主旋律

05.01.2017  16:03

  隆冬时节,走进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人行道旁绿树成荫,主干道上车水马龙,氵舞阳河畔,一处处花园式的厂房鳞次栉比。

  大龙华电发电厂内,两根管道从生产车间一路延伸至一墙之隔的大龙汇成新材料公司,一根管道输送的是二氧化硫尾气,尾气与公司收集的锰渣发生反应,生成高纯硫酸锰;另一根管道输送的是蒸汽,为公司提供热能。同处开发区的红星锰业,同样引入发电厂的蒸汽作为热能,每年支付数千万元的费用。

  自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后,这个诞生了17年的省级开发区打通“体内循环”和“体外循环”,真正做到了“把废气全部用光,把废渣吃干榨尽”。

  如今,大龙经济开发区高载能企业占比由2011年的95%下降到2015年的19%,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正在实施的29个循环化改造项目,总投资达65.59亿元。

  大龙经济开发区的绿色转身,是贵州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生态文明正在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落幕不久,就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综合考虑各地现有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

  贵州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使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迈进了一大步。

  其实,早在去年3月30日的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章新胜就提示参会媒体——今年的贵州很有看点,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均值得关注。

  2016年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确是非凡的一年:

  1月,《纽约时报》将贵州列为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引发外界对贵州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持续关注。

  3月,在试点基础上,贵州省审计厅出台《贵州省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审计目标、对象、内容及重点、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国家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实现路径。

  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在贵阳举行。2场高峰会、37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73个国家(地区)的1000余名嘉宾参与。从坐而论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到“干起来”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自2009年举办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来,贵州始终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声的最前端。

  8月,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议将每年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

  9月1日,《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又一部“长牙齿”的地方法规开启“护航”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之旅。

  ……

  翻开近年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从制度建设到制定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从生态文明实践到发出贵州声音,贵州生态文明主题曲越唱越响。

  2007年,红枫湖畔的清镇市生态保护法庭成立,这个全国首家环保法庭,为全国开展环境案件审判大胆探索,创下多个国内首例。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

  2014年,贵州获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地区。当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2015年,贵州相继启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执法“六个一律”两项行动,如同两把“利剑”,突出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传递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劲讯息。当年,贵州在取消部分贫困县GDP考核的同时,加大了对这些地方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考核”的指标权重。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贵州对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始终如一:2015年,贵州GDP首破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森林覆盖率突破50%,上半年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均高于90%。(记者 樊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