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次“生死时速”背后的温暖故事

06.02.2019  21:21

  新华社贵阳2月6日电 题:103次“生死时速”背后的温暖故事

  新华社记者李惊亚

  从第一次执行“平安速递”任务起,红花岗区交警大队综合科民警梅建勇就要把执行过程的照片保存下来。一次、两次、三次,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103次。

  红花岗,地处贵州省遵义市中心城区。2014年9月,红花岗区交警大队建立“平安速递”应急救援机制,向社会公开承诺:市民凡是遇到突发疾病、火灾等危难险急问题,可就近向路面执勤交警或电话求助,交警迅速启动救援机制,采取警车开道护送、“绿波带”保畅等措施,迅速为求助群众打通生命“绿色通道”。

  “‘平安速递’拉近了警民关系,我们大队还因此诞生了‘网红’,比如‘跑步哥’。”梅建勇半开玩笑地说。记者看到,一张拍摄日期显示为2016年5月27日晚8时50分的照片上,远处是霓虹闪烁的高楼,一名穿着反光制服的辅警,夜色下站在道路中央,用手指挥右边的车辆说着什么。

  这是红花岗区交警大队第35次“平安速递”。当晚,一辆面包车司机向交警求助,说他怀孕的妻子在车上,羊水已经破裂,担心会延误送医。现场民警立即带领辅警代作月等同事开道,带领面包车前行并向指挥中心通报情况,请求对市妇幼保健院路段保畅。

  “车开到苟家井天桥时,车流比较大前行缓慢,我赶紧下车,一边跑一边大声指挥车辆,把左侧道路让出来,跑了有一公里多吧,将孕妇平安送到了医院。”代作月说。后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拍下他奔跑开道的画面,被网民纷纷点赞,称代作月为“跑步哥”。

  在另一张照片上,一个小女孩举起右手,向一位头发斑白的警察叔叔行少先队队礼,而这位警察叔叔也微笑着举起右手还礼。这是“平安速递”救助的一个小女孩。

  2014年10月,这个9岁女孩突发高烧并发脑炎症状,其母从毕节市金沙县送女儿到遵义就医,到市区转乘出租车前往医院时,由于正值下班高峰期,出租车司机向红花岗区交警大队指挥中心报警求助。

  出租车所处位置距离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8公里,通常行驶需要50分钟。接警后,指挥中心提醒驾驶人开启应急灯,并立即下达指令:由辖区五中队各执勤点查找该车,为其警车开道;沿途的三、五中队对各路口全力疏导,采取红灯放行方式确保该车快速通过。仅22分钟,开道警车和出租车便顺利到达医院急诊科大楼。

  “小女孩康复后,给我们送来锦旗,送完还给我们大队长敬礼,我抓拍下了这个画面。”梅建勇说。

  “很多时候,真的是‘生死时速’,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就算送到医院,在家属没赶到的情况下,我们也不敢走,帮忙提个吊瓶、推下轮椅什么的。”从警7年、参与执行过多次“平安速递”任务的民警胡仕鹏说。

  2018年中秋节,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突然晕倒,接到求助后,胡仕鹏仅用了三分钟便将老人送到医院,还抱着老人进治疗室。这张照片发到网上后,胡仕鹏被网民称为“抱抱交警”。

  在红花岗区交警大队办公室里,保存着许多面鲜红的锦旗:“警民一家亲,危难见真情”“感谢人民好交警,助人为乐新风尚”“热忱为民服务,细心扶残助乐”……四年多来,103次警灯闪烁、103次紧急现场、103次生命护卫,这一面面锦旗,正是广大群众对人民警察一个个大写的“”。

  “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是警察的职责和使命,每一次完成‘平安速递’任务,每一次得到群众认可肯定,我们很有荣誉感,更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胡仕鹏说。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