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以用为本促发展 引育并举聚人才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9日电 近年来,凤冈县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十大工程之一来抓,依托现有资源,以用为本优化环境,根据需求采取引育结合的方式聚集人才,推动“5551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2013年,凤冈县在贵州省综合排名累计上升32位,2014年排全省非经济强县第23位。
优化环境 重视人才筑牢基础
凤冈县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根据发展需求,建立完善政策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出台了《2013-2017年紧缺人才及特殊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凤冈县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实施意见》、《高层次及紧缺人才引进办法(试行)》、《党委联系人才制度》、《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人才工作。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全职引进的人才除可以享受优先提拔、优先职称评定、配偶优先工作调动、子女优先入学等系列优惠政策外,能在凤冈工作5年以上的,还将按月享受人才津贴、补助一次性安家费、入住100-120平方米高层次人才公寓等一系列优厚待遇。采取柔性引进的人才,对合作研究、合资创办企业的,允许其以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入股;鼓励优秀人才以技术转让方式提供成果,并从成果转化净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县财政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不含非税收入)的3%设立专项资金,并将年度人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单位财政预算,用于改善各类人才的住房、交通、餐饮等生活条件,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着力用事业留才、感情拴心和待遇留人。
按需引才 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凤冈县委、县政府根据凤冈的生态优势和土壤富含锌硒元素特色,把凤冈建成全国产茶名县、世界锌硒茶名县。采取“柔性引进”与“全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引进各类人才。
开展“校地合作”。引进了以贵大副校长宋宝安(领军人才)为组长的人才团队(包括7名博士、2名硕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与贵州大学联合建立了“农药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成立“贵州贵茶—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工作站”,为凤冈茶叶企业输送了更多专业人才。通过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带动,全县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36家,中小型企业61家,小作坊81家;获得QS认证的企业53家,有机茶叶加工厂认证9家。初步形成了以规模加工企业为主体,中、小加工企业为补充,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的茶叶企业集群。
抓好人才引进工作。成立了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九个人才引进工作组。2014年3月11日-18日,积极组团分别到重庆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进行现场考核招聘,前往贵阳参加第二届贵州人才博览会。2014年,引进人才567名:其中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8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考核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26名,考试招聘各类人才考试招聘专业技术人员421名。
重视培养 提升素质增强保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凤冈县重视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下狠功夫。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投入各类人才培养经费300余万元。
“请进来”培训。凤冈县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多家大学开展合作,邀请西北民族大学44名专家教授到凤举办“财务管理”“文物管理与档案管理”“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班44期4280人次;邀请知名专家董晓宇、王长江教授作专题讲座,参训干部1100余人次。
“走出去”培训。2014年,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分别组织了2500余人次赴台湾、上海、广州、寿光、中茶所、贵州省农科院等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
“挂任职”培训。选派了27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发展任务重、矛盾问题较多、征地拆迁量大、城镇建设任务重的县群众工作中心、乡镇、村挂职锻炼。选派了5名发展能力强的干部到重庆、深圳、江苏3个驻外招商分局任职,招商引资顺利完成年初下达任务。
“沉下去”培训。组织县内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专业合作社经营培训,乡镇举办业务能力培训24380多人次,农村实用人才89期27500人次,课程包括农村危房改造技工培训、农机安全培训、茶叶生产技术要点、工匠培训等;县直机关、非公经济人士培训16300人次。(黄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