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提升舌尖上的安全

16.06.2015  16:05

   舌尖上的安全和“互联网+”结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专家们描述的一张极具时代感的画面引爆全场:假如一粒米从种子开始就采集数据,前期包括:生产地、生产者、种子来源、种植土壤、所施肥料、施药次数、生长时间等,相当于完成了一张“出生证”;后期收割、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信息一并收集,这粒米便有了一张“身份证”。如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安全信息都“留痕”,追溯得以实现。那么,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粒米的“前生今世”一目了然。如此这般,为食品安全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夯实基础。如此这般,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倒逼农产品提升品质;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数据平台的建立,将填平部门、地区之间交流不畅、传递不及时的信息沟壑,为监管打开便捷、科学之门。

  在“互联网+”时代,上述图画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互联网+”将让食品安全迈向精细化管理的时代。“从农田到餐桌”,既是一个实体的制造、提供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生产、传递过程。生产者需要市场信息进行生产,监管者需要生产信息进行监管,消费者需要产品信息进行选择。而在信息供给上,互联网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把握这个优势,全社会都在积极行动。

  企业在行动,抢占商机。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京东的刘强东、奇虎的周鸿祎、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任正非等各路英豪都在积极布局“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两会期间,腾讯的马化腾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提案之一,就是“运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进食品安全”。究其原因,食品安全是商家们着力解决的第一“痛点”,而大佬们选择的破局的利器无一不是“互联网+”。

  政府在行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过去“人盯人”的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芯片技术等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做到“向上知道哪里来,向下知道去哪里”。当然无论技术有多完美,人都是终极的决定因素,技术的实操过程仍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时代,对监管者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也要求食品安全管理投入、监管体系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制度重构与流程再造。

  消费者在行动,倒逼企业遵守食品安全规则。消费者用手机终端扫码查看信息,不仅可明白消费、放心消费,还可以参与监管。这使得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捍卫食品安全的良好生态得以建构。

  “互联网+”的风口给食品安全插上了技术的翅膀。你我一起努力,建立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高速公路新建20191011)
依据《行政许可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贵州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审核,以下拟建高速公路加油站符合《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规划布点(2018-2020)》 ,商务之窗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投资主体变更20191011)
现对拟变更投资主体和重新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商务之窗
关于促进贵州农产品市场销售项目拟奖补企业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餐饮业对贵州农产品的消费扶贫作用,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