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省2015年度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综述
黔中大地催奋进,春华秋实又一载。
回首2015年,对贵州脱贫攻坚而言,极其不平凡。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指导工作,嘱托我们“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一年,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贵州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这一年,贵州派出5.7万余名驻村干部,9502名第一书记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共同携手打好脱贫攻坚战。
党有号召,干部就有行动。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广大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自带行李、自带炊具,从城市奔赴农村、从机关走进田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用心识真贫、用情真扶贫、用力扶真贫,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帮助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快了农村发展,夯实了基层组织,增进了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5年,全省各级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80万余人次,帮助谋划思路点子25万条,办理好事实事35.7万件,争取帮扶资金35.1亿元。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省委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战略行动强力推进,发出了决战贫困动员令,吹响了决胜小康冲锋号。
——精准施策,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个配套文件,全面部署全省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深入推进“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抓好“六个到村到户”,抓实同步小康驻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凝心聚力,奋力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人口掉队”,这既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脱贫军令状,以2020年同步小康的时间节点倒逼“作战任务”,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冲破贫困桎梏、撕掉贫困标签,确保村村“摘帽”、人人脱贫。
——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同步小康干部驻村。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作为党建扶贫关键一招。坚持“好人好马上前线”的导向,因村选人、因村派人,从各级选派5.7万余人,成队建制组成1.1万个工作组,覆盖全省所有贫困村。选派省直单位88名厅级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92名处级干部担任副队长,专职专抓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发挥了“尖刀班、冲锋连”的作用。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四问”和“六个精准”要求,抢抓机遇,学好政策、宣传政策,积极推动生态移民、产业扶贫等“五个一批”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领导带头、整体联动,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
省委坚持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作为“书记工程”、“一把手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各级各部门“同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建立扶贫联系点,主动包难村穷村、治乱村弱村,形成齐心协力抓驻村、真情实意帮基层的良好氛围。
——以上率下,省领导带头帮扶。省委书记陈敏尔带头深入联系点威宁县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与群众共商脱贫之策。同时,带头深入长顺县、台江县等基层一线宣讲扶贫政策,调研基层党建,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孙志刚省长深入扶贫联系点丹寨县调研指导,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与群众拉家常、话扶贫、谋发展。其他省级领导同志也深入帮扶联系点蹲点调研、推动扶贫,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一人驻村、全单位共同帮扶。建立上下联动帮扶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针对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推动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求“娘家”派出单位帮助解决;派出单位根据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反映情况,从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帮扶点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良好氛围。省委办公厅帮扶三都县,通过驻村干部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访贫问苦,找准三都县脱贫的关键点,通过机关协调,落实资金6200多万元,推动加速发展。当地群众激动地说:“省里面来的这些干部,能吃苦、很实在,说一不二,为我们办成了一件件实事好事,圆了大家多年的心愿”。
——上下联动,集聚力量合力帮扶。各地各单位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工程,统筹力量加大帮扶。帮扶联系单位和驻地干部群众如亲戚一般,经常坐在一起,商量发展致富的路子。各单位主要领导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以身作则、示范带动,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安顺市在选派第一书记基础上,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挂任1007个村的“帮村书记”,形成“帮村书记”动脑动嘴、第一书记动手跑腿的联动机制,总结探索“秀水五股”脱贫模式经验典型,办理好事实事1.3万件,协调解决资金3.1亿元。市委组织部帮扶黄果树石头寨村,结合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以旅带农”模式,带动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黔西南州112名退休老干部主动申请“返乡驻村”,到出生地或工作地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发展顾问,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农村脱贫攻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真情帮扶、真心解困,当好攻坚拔寨“突击队”
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忙碌在脱贫攻坚、服务民生的第一线,褪去“都市味”,增添“泥土香”,鱼水一般融入群众中,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将成绩写在贵州大地上。
——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前想办点事、反映点问题,难得找到一个干部 。这几年好了,干部们都到村里来住,还主动帮我们办事,感觉心里踏实多了。”走在农村乡野、村前寨后,乡亲们都会表达这样的感受。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感情。各级帮扶单位经常深入基层,驻村干部经常走村串户,坚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扎实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
省委政研室派驻威宁县驻村干部在走访中,总结出“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找准精准识别贫困户方法,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大方县羊场镇拢公村第一书记谢雨石,将走访作为驻村的“必备功课”,经常走访群众“认亲戚”,厚厚的两本笔记本记满了村情民意,磨破了三双“走访鞋”。挽起衣裤下田、拿着镰刀抢收,他总是把忙帮到群众心坎上。
“只有深入走访、才能走进群众,只有真心为他们办事,群众才会觉得我们可以依靠。”谢雨石深有感触地说。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沉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传递党的好声音。开展“党的好声音进万家”活动,宣讲政策、培训技术、宣传法制,人人是讲师,处处是学堂,院坝会、田间小憩、夜学课堂,驻村干部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着党的政策、小康梦想。
“黔南山水好风光,干部带领奔小康;城里干部驻村来,男女老少笑开怀;没有架子但有才,带领我们富起来;习总书记为民想,致富不忘共产党……”在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的村寨里,一曲曲当地群众用民族语言编唱的山歌,唱出了对党和驻村干部的深厚感情。
黔东南州通过苗语课堂、侗语课堂,培训驻村干部“双语秘书”2900多人,采取歌声传颂、双语培训、三语解读等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党的好政策,切实把党的“好声音”送到农村、带给群众。
“城里来的驻村干部也会用苗语给我们讲新农合报销、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我们都听得懂。”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杨光敏老人笑呵呵地说。
——加快农村小康步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让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是驻村帮扶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火了起来,这个“贵州屋脊”上曾经不知名的小村庄,在第一书记杨波带领下,用六年的时间,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增长到7230元,从几年前“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都是布巾巾”,到现在依托乡村旅游、品牌化种养殖的产业崛起,让山里的“土疙瘩”变成“金元宝”。说起这样的变化,当地老百姓无一不向第一书记杨波竖起大拇指。
“红了山坡、富了穷窝”,这是安顺市关岭县莲花村近年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第一书记周齐兵到村后,积极争取各种资金900余万元,带领群众发展四月李和蜂糖李3500亩、火龙果4000余亩。修缮进村通组路、硬化活动场地、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铜仁市驻村干部抢抓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富民便民,推行“公司+农户”、“网店+基地”模式,建立500多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实现“网货下乡”、“土货进城”双向流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全省成百上千贫困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路通了,出门抬脚上车;水通了,告别人挑马驮;产业有了,家门口打工创业;电商进来了,足不出户农货远销万里……一幅幅新农村美景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勾勒下成为现实。
——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给钱给物,不如派个好干部,建个好支部。”广大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将夯实基层基础的职责紧紧抓在手上,帮助培养好干部、建强村支部,确保党的执政基础延伸到“神经末梢”。
“思想不统一、干事就扯皮……”这是2015年初修文县龙场镇马家桥村党支部的真实写照。驻村干部胡涛多次走访摸底,寻找问题根源,通过交心谈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将村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抢抓发展的大局上。
驻村工作组帮助建设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培养一批优秀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等。湄潭县永兴镇中华村农村知识青年王泽东通过参与驻村工作,提升了思想素质和能力。目前,已被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
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助建强村党组织班子、理清发展思路、提升村干部素质。2015年,通过驻村帮扶,全省900多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转化升级。
——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子。驻村工作队和广大驻村干部帮助基层总结提炼新经验,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子,帮助基层找准发展路径,争当党建扶贫生力军。
六盘水市驻村干部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帮助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经验,打造脱贫攻坚的实践样本,实现全市“空壳村”清零目标。遵义市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中,探索建立“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机制,驻村干部落实帮扶项目3750个,协调资金5.62亿元,帮助22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毕节市探索出精准扶贫“十子法”,“精准扶贫春风起、十子歌儿传山里;十子机制十步曲、十子连心心欢喜”成为当地广为传诵的精准扶贫“法宝”。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第一书记杨亚群,从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着手,逐步总结探索“十户一体、抱团脱贫、携手发展”发展模式,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抱团发展,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一年来,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弯下腰去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在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留下了汗水和足印。许多驻村干部做出了成效、驻出了感情,有的驻村干部受到群众几百枚红手印的集体挽留,有的驻村干部割舍不下对群众的感情,割舍不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1.8万名干部主动申请继续驻村,充分体现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情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贵州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广大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争当农村同步小康攻坚战的排头兵,用真心换来群众欢心,用真情推动帮扶,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挥墨勾画农村同步小康的美丽画卷,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奉献力量和汗水。(王斌)